鄉委會冀重開梅窩銀礦洞-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关注

鄉委會冀重開梅窩銀礦洞

2017-11-27
来源:香港商报

        梅窩銀礦洞上洞主坑道高约2米,近2米阔,有足够空间让成年人走过。这名探险人员正在直井旁边的主坑道慢走。黄基业提供图片

  梅窩銀礦洞因安全理由,早於60年前被政府封閉,梅窩鄉事委員會8年前已成立專組要求當局研究重開礦洞的可行性,政府其後曾派人入內多次考察,但2012年的報告結論指出,考慮到洞內的結構安全及有大量蝙蝠棲息,不會開放給市民進內。當重開要求無望多年,近來卻出現曙光,有業餘探險家進入相信從未有人探索過的4號通風井,並由此走進礦洞(上洞)主坑道,發現其結構安全、無沼氣、蝙蝠只有幾隻。鄉委會的銀礦洞工作小組召集人鄧家洪指,這些資料十分有價值,冀當局再研究開洞問題,「應畀遊客入去睇下,現在只係豎塊資料板,根本係『欺騙人』嚟睇」! 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當年發生意外封閉逾半世紀

陳宇星徒手潜入水深十米的水井。陳宇星提供图片

  該批業餘探險家的骨幹是黃基業、陳宇星及一名外籍人士,其考察所得資料已撰寫成大嶼山銀礦洞報告,鄧家洪已邀請他們成為銀礦洞工作小組成員。而小組已將資料提交政府,上周四並與土木工程拓展署人員會晤,表達重開礦洞的要求,而當局對此持正面態度,稍後將派員入內視察。

  黃基業及陳宇星的正職分別是畫家及攝影師。陳宇星表示,香港礦業雖已沒落,但在上世紀50、60年代很出名,其中停運逾百年(1896年停運)的梅窩銀礦洞別具意義,它是本港最早採用現代化開採技術的礦洞,海邊設礦廠,有吊運設施將礦物輸送至礦廠,當時的營運者天華公司還將有關技術應用於廣東省的礦場,間接推動中國採礦業現代化。他們這些民間考察者大約5年前開始研究香港礦業,梅窩銀礦洞是重點。

  銀礦洞分上洞及下洞,連同副層,上洞及下洞的總長度分別為約310米及800米。下洞入口開放,考察結果是大部分面積早被淹浸,下洞有東、西兩洞,均有蝙蝠生活,目視逾千隻,坑道亦積聚不少糞便,由於受水淹,亦見有水中生物如蝦、魚等。而上洞洞口因50年代曾發生意外,有一外籍青年跌落距洞口不遠的3號直井,因此當局封閉大部分洞口,只留罅隙,數年前更連罅隙也全填封。數十年來,上洞基本上無人可進,除了要入內考察的政府人員及其委託人士,將洞鑿開再封回。

  先後進入4號通風井共兩次

  陳宇星說,雖然上洞洞口封閉多年,但估計用來通氣的4號通風井沒有被封填,在舊資料的結構圖、舊地圖及新地圖輔助下,他們在6、7月間,與幾名同好,包括一名有銀礦洞資料的外籍礦洞研究者,成功在一陡峭山坡處發現4號通風井。

  他們先後進入4號通風井共兩次,第1次約3、4人,第2次約有7、8人。黃基業說,為策安全,未進入4號通風井前,先吊氣體探測器入內,證實沒有沼氣。這口通風井很深,到洞底達18米,足有6層樓高,洞底就是個「大廳」,面積約有4米乘4米,並有直井水池,面積約2米乘1米半,水深約4米至5米。由此直井往西行,亦有直井水池,水深約10米,陳宇星徒手潛入,發現是一條已被水淹沒的2米坑道,由於沒有潛水器材,不能再進,難以確定坑道有多長,以及是否與4號通風井下面的直井水池相通。

  兩人亦與其他隊員進入20多米深的3號直井考察。這直井以往曾有人跌入受傷,他們下去時亦小心翼翼,發現井底被大小石塊堵塞。3號直井過去是與下洞的西洞入口相連,有說指礦物是經這直井滑落下洞,從西洞而出,經吊運系統送至海邊礦廠,現在這西洞入口就在銀礦灣瀑布公園廁所後面叢林內。在入口岩壁上,仍留有長方形的小洞口,相信是昔年架設吊運設備留下的痕。

  上洞無水淹坍塌棲蝙蝠數隻

  黃基業說,總結進入4號通風井的兩次上洞考察,近2米闊乘2米高、呈三角形的主坑道沒有水淹,亦沒有坍塌情況,只有通往副層的直井被水淹成兩個水潭,蝙幅亦只有幾隻,地上沒有積聚糞便。他指,有生物糞便才會產生沼氣,這解釋了為何他們作氣體探測時沒有發現沼氣。陳宇星則指相比馬鞍山礦場及荃灣仁興礦場,梅窩銀礦洞的結構比較安全,上洞坑道不會長期浸水,亦沒有人入去作任何破壞,其他生物亦沒有,可以說沒有什麼危險,在礦洞安全系數上,有8至9分。

  銀礦洞的位置在梅窩窩田村範圍,該村村長鄧家洪表示,多年前封閉上洞入口後,民間人士想入內,只能由4號通風井進入,據他了解,陳黃等人應是首批從該通風井進入上洞的人士。他說,當年鄉委會開放銀礦洞的建議,是要求上下洞一齊開放。政府土木工程拓展署就開放銀礦洞與否,於2010年進行顧問研究,勘察洞內情況,2012年完成,結論是考慮地質狀況、自然生態及環境、消防安全和密封空間等問題,不宜開放上洞,至於下洞,是蝙蝠的重要棲息洞穴,亦不適宜開放。

  石塊堵塞與下洞已不再相連

  鄧家洪指當年土拓署勘察時,他在機緣下曾進入上洞約10米,當時有小量的沙泥漏出,估計是地下水從石隙滲出來,問題其實不大,而漁護署則探測到有8至10隻蝙蝠。他認同下洞因有大量蝙蝠棲息須要保育,上洞方面,因石塊堵塞問題已與下洞不相連,蝙蝠生態問題不會在上洞出現,而民間人士的考察資料,可佐證上洞的環境不存在大問題。他認為可在洞內加裝設施及作一些改善,如曾跌人入內的3號直井,可鋪設木棧步道,事實上當年土拓署勘察時亦採取同樣做法,「希望洞口打開,市民起碼可走入大約百米,看看礦洞的真貌」。

  當局2012年的報告雖指礦洞不宜開放,但也做了一點改善工夫,於2015年美化銀礦上洞外圍,包括重建該處的休憩處、涼亭、座椅及銀礦洞的資訊板。惟遊人疏落,記者周日假期與鄧家洪、陳宇星及黃基業視察時,只見三三兩兩遊人在洞外,其中一名遊人何先生走入接連洞口的小路不久就折返。他表示,以為可以進洞,原來洞口全被石屎封閉。他直言有被騙感覺,沒有下一次。不過,他指若設百米走廊景區,會考慮重訪。

  村民希望能帶動旅遊業發展

  而在封閉洞口的石屎牆上方,見到3行很醒目的白色字,內容是「銀礦灣上銀礦洞,金銀長埋地下中,洞內有寶看玲瓏」,書者及作者原來就是鄧家洪,反映他對銀礦洞的珍視程度。鄧家洪說,在梅窩窩田村土生土長,這是一條雜姓村,建村約80年,現有村民40多人,比從前百多人已大為減少,但他強調,開放銀礦洞不為他們這條小小村落,而是為整個梅窩,可帶動其旅遊發展,讓人真正認識梅窩的礦業發展。

[责任编辑:郑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