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1500人參與 創丁酉年紀錄 金龍巡遊慶崇正新村60年-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风物

逾1500人參與 創丁酉年紀錄 金龍巡遊慶崇正新村60年

2018-01-02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周駿報道:新界元朗南的崇正新村是香港最大的客家村,共有78個姓氏,鼎盛時期人口過萬,二十世紀初開始,海外鄉彥先後買地興建「錦安廬」、「慎德居」等5幢各具風格的舊別墅,均被列為香港歷史建築。丁酉年正值60周年建村史,該村於12月17、18日一連兩日舉辦慶典活動。首日金龍巡遊參與人數逾1500人,百餘米的舞龍隊伍浩浩蕩蕩沿村界而遊,意在秉承客家文化精神,同日亦於鄰近十幾條圍村巡遊,答謝守望相助、和睦相處。大會發言人指,當日巡遊歷時10小時,全程約25公里,創下丁酉年單條鄉村金龍巡村紀錄。

  1957年正式建崇正新村

  元朗南十八鄉的崇正新村是雜姓客家村落,追尋該新村村史始建於1957年,但早在清朝康熙初年復界後,已有寶安簡姓的客家人,移居該村附近水蕉老圍紅棗田。後再有寶安陳、李二姓氏,及粵東潮汕、豐順兩地客家人遷入,客家人初時以農畜業為生,這個時期客家代表建築有「錦安廬」。至1930年代初,旅居海外的客籍華僑以香港處於家鄉(粵東)與南洋通道之間便利的區域優勢,購置簡氏於尚未建崇正新村的土地,客人居所代表有「林屋」、「慎德居」及「蘭欽樓」等大宅。

  四十年代後期內地政局變化,一批舊軍政人員及客籍移民由內地來到紅棗田,作為香港陸路的「避風塘」而居,隨村中人口增長,鄉紳賢達於1957年正式建崇正新村,並以1921年成立香港客家人組織「崇正總會」之名,將村落命名為「崇正新村」,代表崇尚正義、正本清言之意,並加入元朗鄉約組織,成為十八鄉成員村落。八十年代初期是該村鼎盛時期,人口過萬,皆因內地改革開放,大批僑生僑眷獲准來港,居於由豬舍改裝而成的村屋中。

  春節為每年最大節日

  崇正新村村長洪勝業表示,崇正新村有多達78個姓氏的村民,但村內沒設單姓氏族的祖堂祠堂或寺廟等,村民以春節作為每年最大的節日,而共同的活動組織「三喜堂花炮會」,其名稱源自1968年農曆三月廿三日,該村參與元朗天后誕抽得「丁、貴、財」大吉大利的第三炮、故稱為「三喜堂」。身兼三喜堂值理會首值理主任及60周年慶典籌委會主席的洪勝業亦表示,丁酉年建村60周年慶典開支主要由「三喜堂」會費及慶典籌委會募集。是次2日活動總開支約150萬元,首日舉行祈福,然後進行巡遊活動,有1500名村民及親朋好友參與活動。

  12月17日上午8時許,三喜堂花炮會前的來賓見證金龍開光,隨後舞龍大隊沿村內巡遊,先於崇正公廟祈福,再至崇正蔬菜、養豬合作社謝恩,當年村民於揭豐農場種植蔬菜及飼養家畜正是通過合作社流通於市場。巡遊隊所經過田地旁的慎德居,它是由4位梅鄉華僑合資於1930年建造的別墅,但只有客籍印尼華僑梁幹臣在此居住,並在其屋辦學育人。街坊稱,慎德居是十八鄉唯一現存的墨西哥風格客家大屋,它是其他舊別墅建築風格和歷史的縮影。

  巡遊鑼鼓喧天 鼓面被擊破

  當日上午9時,沿圍村巡遊開始,先到大樹下村天后古廟,然後,經塘頭埔、深涌、大旗嶺、馬田等十幾條圍村及地點,巡遊所到之處,村民們在村口迎接,生果、茶粿相送,麒麟與金獅互拜。馬田村更有公公、婆婆送上桶桶粉仔,姓關村民表示,市面上已難得見到粉仔,村民於清早為巡遊煮了幾大桶粉仔,現場所見,巡遊者各個手中端一碗粉仔,大讚好味。

  巡遊至水蕉老圍、紅棗田簡氏祠堂、天后宮、伯公及水蕉新村,答謝它們守望相助、彼此和睦相處,整個巡遊鑼鼓喧天、人氣旺盛,以致巡遊接近尾聲,一口直徑1.5米的大鼓面都被木棒擊破,需調換備用大鼓。

  舞龍長約50米共38節

  當日所見,凡是有興趣舞龍的青年男女、幼童都可以高舉一節龍身玩耍一番,各個舞龍初學者都笑逐顏開,而歷時10個小時的巡遊活動於傍晚6時30分結束,行程約25公里,村中以盆菜慰問四方村友。傳統文化藝術紮作師冒卓祺介紹,是次巡遊整條龍長約50米,龍頭連同龍身共38節,每個青壯年舉起一節,至少需要3組人員替換舞龍,需要百餘人參與。他續指,他們師徒3人用3個月時間為慶典製作這個金龍頭,造價十幾萬元。

[责任编辑: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