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蹤200年 高步橋碑重現錦田-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风物

失蹤200年 高步橋碑重現錦田

2018-03-19
来源:香港商报

  去年(2017年)筆者有緣參與錦田鄉新鄉公所落成特刊的編撰工作,在採訪期間得村民之助,在高埔村荒野發現一塊失落多年的高步橋碑,該碑成於康熙五十六年,即1717年,距今301年,其歷史於香港諸碑中僅次於便母橋碑,實在彌足珍貴!

  昔日錦田鄉人往元朗墟主道

  高步橋是一條石橋,由左右各3條大麻石條和一座石墩組成,外型酷肖便母橋,但橋面較闊。此橋是昔日錦田鄉人(特是吉慶圍、泰康圍兩大圍)通往元朗墟的主要道路。話說在高步橋建成之前,錦田鄉人出外購物營商,因錦田河支流(或稱南水)的阻隔,都得經蠔殼山凹出攸田村而達舊墟,攀山涉水,非常不便。後來在康熙年間,有鄉民鄧大業、鄧彥元、鄧兆南等近百人合資改善對外交通,遂在鄰近覆船崗之側的河道上築成此橋,成為鄉人出入的主要幹道,一直到上世紀中錦田公路開通後,政府另建新的鋼筋橋於舊橋下游,其功能才慢慢消失。今日到錦田,古橋已經不存,代之的是新式三合土汽車天橋,惟鄉民仍以舊名稱之(或高埔橋)。

  1819年舒懋官修志時已失蹤

  該橋在1819年出版的《新安縣志》也有記載,但沒有寫建成年份,這很奇怪,因同文錄有的便母橋(志稱敬母橋)及其他區內橋樑,大都能清楚列出建橋年份,故筆者推測,在1819年舒懋官修志時,這塊橋碑已然失蹤,以致史官無從引錄,而這也可解釋為何《師儉堂家譜》、《香港碑銘彙篇》等多本書都沒有此碑的記載。

  碑為麻石碑,長方形,高約4呎,頂部橫寫「高步橋碑」4字,連同文末的捐款人名字,全碑約有數百字,惜風霜侵蝕嚴重,泰半已然不清,猶幸觀碑文的殘餘部分,可知乃是新安縣儒學司訓盤有光所作,而文末還刻有他的兩顆鈐印。

  錦田舉人鄧紹周邀師紀事功

  原來當年錦田鄉舉人鄧紹周因石橋落成在即,遂請其師盤有光以紀事功,盤氏便以「拾級而前、高步而進」之語以贈,故該橋便名「高步橋」。

  那位橋碑的始作俑者鄧紹周,乃錦田鄧氏廿六世祖,又名愚齋,是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歲恩貢生,後任韶州府教諭署理仁化連山陽山儒學兼訓導事,周王二公書院內的《乾隆甲子年重建周王二公書院》碑便記有其名。

  作者介绍:

  周樹佳,曾當編劇記者,如今是香港史地掌故研究者、民俗文化課程導師。著有《香港名穴掌故.沉》、《李我講古》系列、《香港民間風土記憶》系列、《香港諸神》、《鬼月钩沉》等20餘書。

[责任编辑: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