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個寶。」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鄒興華如此形容的香港古琴藝術(斲琴技藝)傳承人蔡昌壽,5月16日名列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古人稱造琴為斲(音啄)琴,有3000年歷史的古琴被譽為中國撥弦樂器花魁,古有伯牙子期覓知音的千古佳話,今有自稱「手作仔」85歲的蔡昌壽與浙派古琴家徐文鏡和國學大師饒宗頤結緣的故事。未來傳統斲琴法在香港延續傳承……。蔡昌壽斲琴學會獲衛奕信基金資助拍攝紀實錄像《蔡昌壽送給22世紀斲琴人的60課》已完成製作並存於資料庫,其中公開的紀錄片今年內會面世。蔡昌壽希望留給未來學斲琴的年輕人,不僅是斲琴技術,更要將古琴的3個藝術範疇——彈琴、解讀琴譜和斲琴的文化傳承下去。 香港商報特約記者 梁美儀
名列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6月2日的早上,記者來到蔡昌壽師傅位於石硤尾的工作室,10多人擠在一起已沒有轉身的空間,斗室雖小但不失雅風,牆上掛滿不同款式的古琴,饒宗頤書寫的「蔡福記」牌匾掛在中央特別顯眼。當記者問及蔡師傅5月16日被列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心情時,他說很開心,但謙虛說自己只是「手作仔」,因製作一張古琴,要集木藝、漆藝、書法和音樂於一身,經過9個步驟,至少要花200小時。
蔡昌壽生於樂器世家,精通200種中西樂器,惟獨醉心古琴,至今親斲古琴超過200張,修復歷史古琴逾百張,最貴一張80萬元是賣給一個台灣人作收藏。蔡師傅在1992年罹患食道癌,病癒後不能彈琴和斲琴,在琴友謝俊仁醫生鼓勵下開始「口傳心授」,20多年來共收50多個徒弟,他們來自香港、台灣、澳門及內地,蔡師傅收徒首要條件須懂彈古琴。
50多個徒弟都是「發燒友」
1997年拜蔡師傅學斲琴的則師關嘉,現為蔡昌壽斲琴學會的副會長。他說,20世紀50至60年代甚少人學彈古琴。據統計,1954年全國彈古琴不足100人,斲琴者更少。師傅一直堅持在香港斲琴,而50多個徒弟都是斲琴「發燒友」,琴人親自斲琴是件幸福事,眾徒弟會幫師傅教初學者,逢周五下午及周六工作室最熱鬧。可見20世紀後半期香港已成為古琴文化最重要的傳承地。兩年前蔡昌壽斲琴學會獲衛奕信基金資助50萬元,經2年、1000個小時將蔡師傅教授學員製作斲琴過程的60課以錄像形式記錄下來,目的是讓下世紀的斲琴人真正領悟「琴、譜、斲」這3個藝術範疇,才是完整的古琴藝術。
中國文人造琴藝術自古專稱為「斲琴」,不過,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鄒興華指,內地文革時期斲琴者寥寥可數,蔡師傅堅持斲琴,20多年授徒人數破傳統紀錄。
少年時與徐文鏡結師生緣
50年代時還讀中學的蔡昌壽因一次送回修好的古琴與古琴家徐文鏡而結下師生緣。蔡昌壽的祖父清末時在廣州開設「蔡福記」樂器廠。其後父親將生意遷來香港,從而認識徐文鏡並跟隨學斲琴。徐曾問他,你是少東無須辛苦學斲琴,但蔡昌壽獨愛古琴音色低沉曠遠,能讓人清躁靜心。他憶說,徐脾氣較大且對斲琴非常嚴謹,一次師傅向他發脾氣,嚇得蔡1個月沒上師傅家。後來徐寫信給他,邀請蔡有空來家坐。蔡知道師傅失明,寧願逃學也貼身照顧他,每當蔡完成一張古琴,徐文鏡只用手摸過就知道是否合格。蔡跟徐10年造了3張琴。徐生前只收了兩個徒弟,一個是鄧寄塵兒子鄧少華跟徐學彈古琴,而只有蔡跟徐學斲琴。
蔡昌壽說,師傅徐文鏡在50年代創作《鏡齋十二琴銘》,以12首詩配對12張古琴,可惜因失明只造了7張,蔡為了完成恩師遺願,在80年代重新造12張琴,並邀得饒宗頤寫銘文。
親斲「萬壑松」琴回贈饒公
蔡昌壽與饒宗頤亦是古琴結緣,當年饒公的古琴壞了難找人修理,後來找到蔡師傅,事後饒公贈以《斲琴圖》和親撰「蔡福記」牌匾表謝意,而蔡昌壽親斲「萬壑松」琴回贈,並刻上《斲琴圖》題字作銘文。從貼在工作室內他與饒公的合照,窺見兩人情義深厚。
採訪期間蔡師傅3個徒弟即席演奏。徒弟中年紀最輕的袁賜弟,彈奏《普庵咒》令人進入靜空境界,他只有20多歲,已跟蔡師傅學斲琴近10年並已造3張琴。另一位是黃良喜,彈奏《耕莘釣渭》,跟蔡師傅斲琴4年,他還示範斲琴技術。最後一位是黃妙儀演奏古琴中專為女性而寫的曲目《長門怨》,她今年3月才跟蔡師傅學斲琴,論資排輩是小師妹。當身為中學音樂老師的她演奏完畢,蔡師傅問她剛才雙手做過什麼?她說挖琴,除下手套就來彈,蔡師傅立即教路,以後遇到這情況,先將雙手抓頭髮,揩抹頭油,撥弦就會順暢。從這微小之處,可見蔡師傅之功力。在徇眾要求下,蔡師傅也來弄弦,雖然是意思意思,但逗得大家樂了。
斲琴9個步驟
蔡昌壽教導徒弟斲琴首重手工精細,造一張古琴少則1年時間,多則逾10年,過程嚴謹且繁複,分為9個步驟。
1.尋 琴材以存放數十年自然乾燥的梧桐木造琴面,因紋理緊密,不易開裂,傳聲較佳。梓木造底板,耐朽不伸縮,刨面光滑。
2.斲 在琴材上繪畫琴式樣,將面板修挖成琴坯,用斧頭斲出琴面形狀。琴底須首尾平直及修出輕微弧度。
3.挖 面板的內部是槽腹,槽腹須以不同鑿修挖,因槽腹厚薄弧度影響共鳴和音色,所以修挖槽腹要不時結合底板,上下左右敲叩琴體以查驗聲音虛實。
4.鑲 已修挖的琴坯鑲嵌不同的硬木配件。黏合劑多以生漆調和麵粉而成。琴面上鑲有13個「徽」,「徽」一般在批好灰胎才鑲嵌。
5.合 面板和底板用生漆黏合劑黏合後,再用黏合劑將麻布均勻黏上琴坯表面,以拉緊琴坯及防日後面漆翹裂。
6.灰 完成木胎製作,髹上由生漆和鹿角灰調成的灰漆。琴坯須分多次上灰漆,灰漆乾透後成為灰胎。
7.磨 須依所髹上鹿角灰數目而選用粗幼不同的砂紙多次打磨。
8.漆 已打磨灰胎的琴坯可髹漆。生漆在溫暖潮濕的天氣才容易乾透,所以大多在春夏間完成。漆工完成後,用鋼刀在琴背刻上琴名和銘文。
9.絃 完成打磨面漆後,可用試音器測試琴音,如無雜音才可張絃調音。新蠶絲絃要多上幾次才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