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石
21日,香港歌手陳奕迅在社交網站上宣布,由于無法保證觀眾安全,取消即將在香港紅磡體育館舉行的全部25場演唱會。消息發布後,不少期待已久的歌迷惋惜不已。演出主辦方也無奈地表示:“這決定對我們來說是極為艱難。除了時間、心血、努力和經濟的損失,我們同時承受近20萬名觀眾和歌手的失望和失落。”
如果說流行音樂是香港文化的美麗側影,那幺紅磡體育館則是香港音樂的一座聖殿。從1983年啟用至今,這方舞台見證過鄧麗君、張國榮、“四大天王”、周杰倫等上百位明星的高光時刻,也親歷着一代代歌迷的悲喜和成長。但令人難過的是,當我們現在點開紅磡體育館的網頁時,發現取消演出的並不只是陳奕迅一人。熱鬧不再,這幾個月的紅館冷清了許多。
相比暴力犯罪行為給市民带來的恐慌、給公共設施带來的破壞,生活場景的變化並沒有那幺迅速、直接。但當修例風波持續5個多月仍未停止時,不少市民發現,現場為偶像“打call”的機會少了,熙熙攘攘的商場變得門可羅雀,不少美味的茶餐廳、大排檔已經關張,最能代表香港人工作態度的地鐵也少了很多乘客……悄然發生着的變化,讓回過味來的香港市民難以適從。從衣食住行的物質生活,到“賞心悅目”的精神文化,原先習以為常、日用不知的場景逐漸消失,在心靈中產生了一種疏離感、陌生感。不少香港市民發出這樣的疑惑:生活還能回到過去嗎?
但相比文化習慣的形成過程而言,生活場景的變化仍然來得太快。無論是流行音樂、影視作品的深入人心,還是享受拼搏、講究格調的氣質養成,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經濟、社會、文化的滋養下緩慢沉澱下來的。突如其來的暴力侵襲,雖然不能迅速改變人們的生活節奏,但透過破損的校園、關張的店鋪,人們發現:很多記憶難以挽回,很多損失無法逆轉。正所謂“破易立難”,業已形成的傷痕需要用漫長的時間去撫平。香港再也禁不起這樣的折騰。唯有安寧,才能讓市民逐漸找回生活的感覺,找回曾經的香港,那個干淨、繁華、有秩序、接地氣的都市。從這個角度看,止暴制亂是恢復秩序的必要條件,更是找回香港魅力的基本前提。
有人說:去一次茶餐廳,你可以在那里看到香港的生活百態。新與舊,中與西,快與慢,多樣的文化元素並行不悖,成為香港最迷人的城市氣質。此次暴力活動的一個特點,恰恰是要用偏執的理念壓倒多樣的聲音,用單一的選擇綁架市民的生活。所以,修例風波導致10年來餐飲業收益跌幅最高、地鐵載客量7年來新低,數字的背後不單單是經濟遲滯、游客減少,更是因為廣大香港市民的生活受到波及,因為工作學習、休閑娛樂的選項被迫減少,因為每個人的自由受到了暴力的捆綁。
固然,在時間的魔法下,再大的風暴也終將停止。但需要做的不是靜靜等待。正如一位香港老者所說:金融風暴和非典疫情時,香港人同舟共濟;這次更需同心協力,為香港留住明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