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管局總裁余偉文:銀行業流動性充足,正推進理財通-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财经 > 香港

香港金管局總裁余偉文:銀行業流動性充足,正推進理財通

2019-12-09
来源:第一财经

  “首先,聯系彙率是香港已經用了三十多年的、有效的制度;其次,香港的資本是能夠自由流動的,沒有資本管制;最後一點,我們的銀行體系是非常穩定的。”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稱。

  日前,余偉文在京接受第一財經等媒體采訪時表示,金融穩定是香港金管局當前最重要的工作,香港金管局已向市場釋放以上三方面信息。而目前香港地區銀行業流動性充足,且仍有非常大的緩沖空間。

  與此同時,香港金管局正從三方面推進與內地的合作,包括加強互聯互通機制、強化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參與大灣區建設。

  他還提到,理財通落地的相關事宜正在推進。“我們現在已經開始跟內地相關部門探討理財通落地的細節,怎么實施,怎么在風險可控前提下保障投資者權益,這兩個原則之下,希望理財通盡快推出。”余偉文說。

  銀行業流動性充足

  據香港特區政府數據,2019年上半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逐季下行,同比略增0.55%。上半年香港整體經濟表現呈現近十年以來的最弱狀態。

  對此,余偉文認為,香港經濟受到外部貿易環境因素影響,依靠貿易供應鏈的市場都受到影響,這種影響已經體現在香港出口增速方面。香港統計處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香港的貨物貿易出口同比下跌7.1%,服務輸出同比下跌13.8%,私人消費同比下跌3.4%。

  為應對周期性和結構性挑戰,香港金管局已經采取相應措施,於10月中旬宣布將香港銀行逆周期緩沖資本(CCyB)比率由2.5%下調至2.0%。

  余偉文此前表示,假設銀行貸款組合結構基本不變,此次下調可使銀行釋放約2000億至3000億港元的額外放貸額度,期望銀行能將貸款重點投放於支持中小企業。

  “(逆周期緩沖資本)這個調整是有空間的,要看經濟周期的變化。”余偉文表示,香港實行聯系彙率,將不會利用貨幣政策影響本土經濟。

  “不會出現用利率去調整經濟增長,香港的貨幣政策是為了保障彙率穩定。我們使用的工具就是審慎宏觀政策,其中包括逆周期緩沖資本。”他談到。

  從銀行業整體情況來看,余偉文認為,目前香港銀行業的流動性充足,且在流動性方面仍有非常大的緩沖空間。

  與國際銀行業對比,目前,香港銀行業的資本充足比率在20.6%,國際要求則為8%;香港銀行業流動性覆蓋率150%,國際要求為100%;不良資產率方面,目前香港銀行業該項指標數據為0.56%,相比國際水平也較低。

  存款方面,“從今年年初到現在,我們的總存款增加了2.4%,是一個非常穩定的存款。是否有資金流出,第一看彙率,第二看存款,上述兩項都是穩定的。”余偉文說,總存款增長2.4%,在構成方面包括港元存款和外幣存款。

  股票和衍生工具方面,余偉文表示,香港金管局與香港證監會密切聯系,目前並未關注到存在故意沽空等異常活動。

  三方面把握內地機遇

  除現階段金融穩定的工作外,在未來兩三年香港金融體系發展方向上,余偉文提到三點,首先,與內地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相關聯。

  “希望能夠繼續加強香港作為引進國際資金進入內地的一個平台,或者是一座‘橋’。內地的企業走出去,我們也希望起到作用。”余偉文表示。

  “股票通、債券通這一類的互聯互通機制的推出,會更加便利國際投資者進入內地市場。”他提到。

  余偉文援引數據表示,今年前10月,債券通的交投量同比增長1.7倍,10月底債券通存量達3340億元,目前有超過1400個國際投資人經債券通進入內地債券市場。

  對於理財通的進展,余偉文提到,今年11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後,公布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探索建立跨境理財通機制。

  “現在已經開始跟中國人民銀行等相關部門探討理財通落地的細節,怎么去實施,怎么在風險可控前提下保障投資者權益,這兩個原則之下,希望把理財通盡快推出。”余偉文說。

  香港和內地的合作還體現在區塊鏈的應用上,今年11月,香港銀行同業結算有限公司旗下附屬公司與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下屬機構簽署《諒解備忘錄》,明年第一季度將就兩地貿易融資平台對接進行概念驗證。

  余偉文還表示,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市場運行有序,香港人民幣結算系統每天平均交易量較高,支持了很多大額金融交易的完成。

  截至目前,離岸人民幣日均交易量達1.1萬億元。據國際清算銀行(BIS)今年4月調查結果,從人民幣外彙和衍生工具交易量單一指標來看,香港在離岸市場中排第一,每天平均交易量達1076億美元,較三年前增加40%,人民幣外彙交易量比全球排名第二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倫敦高出90%。

  最後,抓住大灣區建設機遇。余偉文表示,香港金管局將朝著“人流、物流、資金流”方向努力。此外,香港本土經濟在金融科技、綠色金融等方面還有一定機遇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