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人又吵起来了!冬至到底是吃饺子还是汤圆?-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南北方人又吵起来了!冬至到底是吃饺子还是汤圆?

2019-12-23
来源:看鉴

  冬至又叫大冬、正冬。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者“小冬”,冬至节比夏至节的历史更为悠久,周、秦时期都曾以冬至为岁首,就是新年的开始,这也是民间至今仍把冬至节视为“过年”、“过小年”的历史原因。

  每年一到冬至就不免让人想到“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俗话,其实不管冻不冻耳朵,就冲着这欲罢不能的人间美味,冬至这天怎么着也得吃顿热腾腾的饺子。

  且不论如今有关冬至的传统习俗还剩下多少、记得多少,这吃饺子绝对是冬至日里最无法撼动的节日仪式感。

  可是你肯定想不到,让我们南北老少都啧啧赞叹的美食,背后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横跨医药与美食界的斜杠“老爷爷”

  现在电视上,经常有个广告“仲景牌六味地黄丸”,这个“仲景”说得是咱们中国的“医圣”张仲景。

  在东汉末年,兵荒马乱,人们的生命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曹植在《说疫气》中写道:“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在这个时节,张仲景立志学医,解生民于倒悬。

  虽然他已经做到长沙太守的高官,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就不再办公,而是在大堂上为人置案诊病,即“坐堂”。因此,后人尊称张仲景为张长沙,其方为长沙方。

  从长沙任上告老还乡时,他在家乡的白河岸边看到很多穷苦的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非常难受,于是张仲景回家后研制出了一个食疗方子。

  先把羊肉和祛寒药物放在一起熬煮,煮好后捞出切碎,再用面皮包裹成类似耳朵的形状,再接着下锅煮熟。

  因为这药食形似耳朵,故张仲景给它取名为“娇耳”。后来张仲景让人在外搭棚架锅为大家熬煮“祛寒娇耳汤”。

  每个穷人,都能从这儿免费领到一碗汤,2个“娇耳”——也就是后来的饺子。吃完之后,人们浑身发暖,再也没那么多人冻伤耳朵了。

  这天正好是那年的冬至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也为了防治冻耳,便在冬至之日熬煮“娇耳”。

  饺子还是馄饨?

  很多朋友会说,人们在冬至最早吃的并不是饺子,而是馄饨。

  比如舌尖上的宋朝。

  《醉翁谈录》中说:“都城以寒食、冬至、元旦为三大节……谚有‘肥冬瘦年’之语。盖谓冬至人多馈遗,除夜则不然也。人家是日多食馄饨,故有‘冬馄饨年馎饦’之语。开封俗语‘新节已过,皮鞋底破。大捏馄饨,一口一个’。”这便是当时人们冬至日吃馄饨的食俗。

  再有南宋时的士大夫张镃,在《张约斋赏心乐事》里写道:“冬至节家宴、绘幅楼食馄饨、味空亭赏腊梅、孤山探梅、苍寒堂赏南天竺、花院赏水仙……”,不得不说张镃绝对是个会享受生活的人。

  虽然现在咱们一眼就能分辨出饺子和馄饨,但不得不说这俩之间确实挺像的,为啥呢?因为饺子原本就是馄饨啊!

  目前所见“馄饨”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的《齐民要术饼法》:“水引混沌法。”后来的“馄饨”便是取意于原来的“混沌”一词。

  唐代人李匡乂就写过:“馄饨,以其象浑沌之形,不能直书浑沌而食,避之从食,可矣。”想想馄饨陷儿融合各类切碎的食材,再被一层面皮包裹的形象,是不是颇有太初一片混沌,万物包被其中的意象!

  但“混沌”作为食物名毕竟不好听,于是后来就被古人改成了带有“食”字旁的“馄饨”二字。

  不过,在1978年山东滕州薛国故城遗址墓葬中出土的。墓中有一套青铜利器,其中的一件铜薰中摆放了一些白色三角形状的食物,里面还包裹着馅料,重点是它的模样是三角形,在我们今天看来它更像是饺子的形状。

  但是三国时期的《广雅》一书中记载:“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

  要放在今天,形如偃月的分明就是饺子,但是在当时它还是属于馄饨。

  那么饺子一词究竟是从什么时候才真正开始拥有自己的姓名的呢?

  饺子的词源被认为是宋代一些文献中出现的“角儿”或“角子”的记载,这种食物在当时应是一种蒸食,而原来所称的馄饨则大多数是水煮的,吃时连汤一起,汤里通常还会加一些调料。

  所以饺子最初是以蒸饺的形式独立于馄饨的,此后这两种食物不断分化,各具特色。明代时已明确出现饺子一词了,《万历野获编》中提到“细皮薄脆对多肉馄饨,椿树饺儿对桃花烧麦”,可见当时人们对于馄饨、饺子、烧麦都已经区别开来了。

  而徐珂的《清稗类钞》中又提到了水饺,“饺,点心已,屑或面,皆可为之,中有馅……蒸食、煎食皆可,蒸食者曰汤面饺,其以水煮之而有汤者曰水饺”。

  饺子在历史上曾有过很多名字,如元代时叫“扁食”,明清时又有诸如“粉角”、“煮饽饽”、“水点心”、“汤中牢丸”等名字,而馄饨则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名字。

  再看烹饪方法,明代的时候就已经记载了蒸饺、煎饺和煮饺的做法,而馄饨则还是以水煮为主。

  饺子不仅在做法花样上比馄饨更丰富,在内陷用料上也是包罗万象,不管口味多挑剔的人,都能找到一款让他欲罢不能的饺子。

  饺子的馅料不仅多样,而且还各有说法。包菜馅儿饺子,是谓“包财饺”,韭菜馅儿饺子,是谓“久财饺”,白菜馅儿饺子,是谓“百财饺”,加红枣是“招财”,加香菇是“鼓财”,加鸡蛋是“担财”。

  南北方饺子的差异

  别看都是吃饺子,南方与北方吃得还不一样。

  吃饺子的区别上,北方饺子水煮居多,蒸饺其次,煎饺再次。南方饺子煎饺居多,像武汉要么煎饺,要么有单独的锅贴,是饺子的变种。福建多蒸饺,大概与福建人喜欢煲、蒸,讲究原味有关。

  个头,北方饺子个头大,手擀皮子,馅料十足,豪迈十足,简单粗暴。南方偏精致,花样繁多,如昆曲如越剧,温柔体贴,回味绵长。

  汤水上,北方饺子是讲究原汤化原食,饺子是一个个捞出来吃的,如果想喝汤,另盛一碗。南方是类似于馄饨的做法,饺子与汤一起上,撒一点小葱,在一个碗中吃。

  蘸料上,东北也好,山东也罢,是蘸醋、蒜泥、辣椒。南方是蘸醋与辣椒,很少有蘸蒜泥的。为何如此,大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北方人个性迥异之故。

  南方湿润多雨,喜欢汤汤水水的食物,一个好友在吃糊汤粉泡油条时候说,我们南方人就喜欢这种泡。我想,南方的饺子不也是一种泡么?

  北方饺子口味普遍偏重,南方偏清淡,与北方人浑厚,南方人婉约,也是个性的趋同。

  南方将饺子作为一种食物,不会像汤圆那般郑重,所以面对央视过年春节吃饺子,很多南方人嗤之以鼻,“我们才不吃饺子,我们吃汤圆。”

  北方将饺子作为一种仪式性的食物,是重大节日时候必吃的,是无数北方人去国怀乡的乡愁寄托。

  但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南北饺子各有千秋,北方饺子大口朵颐,吃一口有完完全全的满足感,而南方的饺子小巧精致,吃一个就想吃第二个。

  在我看来,对于美食,何必区分高下,只要满足自己的味蕾,让自己内心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这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资料:

  美食小湾仔《南北方吃饺子为什么差异这么大》

[责任编辑:董岳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