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Janice
部分圖片:馮瀚文
來到年尾,又是旅行的好時機,看看不同地方的風景,增長見識。若未安排旅行,不妨跟隨記者在香港欣賞英國風景。現正舉辦的展覽「觀景.景觀——從泰納到霍克尼」展出多件英國泰特美術館的館藏風景畫,帶領觀者飽覽英國畫家筆下三百年來的美景,亦看盡三百年來英國風景畫的發展。
「觀景.景觀——從泰納到霍克尼」由康文署和英國泰特美術館聯合主辦,展覽精選逾70件泰特美術館館藏,細說英國風景畫由十七世紀至當代的發展,及其對歐洲藝壇的影響。
約瑟夫·馬洛·威廉·泰納作品《布雷斯特港之碼頭與堡壘》,約1826 至1828 年。
大師作品同場展出
是次展覽為香港藝術館首次與英國泰特美術館合作,更是近年香港首次同場展出泰納、康斯塔伯和霍克尼作品的展覽。當中不少展品來港前曾於北京、上海展出過,但這次有近半展品與之前不同,香港藝術館館長(學習及國際項目)胡佩珊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由於港人對於泰納、康斯塔伯較熟悉,我們特意要求泰特美術館的館長借出更多兩位大師的作品。」兩位大師藝術風格截然不同,泰納早期是寫實派,但後來更多描繪光影、霧氣,而康斯塔伯則將寫實風格貫徹到底。泰納的《布雷斯特港之碼頭與堡壘》描繪法國布雷斯特港口的景色,運用了偏暖調的藍、黃、紅呈現日落籠罩四周的唯美景色。康斯塔伯的《漢普斯特德荒野的彩虹》描繪了英國漢普斯特德荒野,角度是橫越山脈向西眺望,加上一道清新的彩虹,給人「撥開雲霧見月明」的感覺。
大衛·霍克尼作品《華特附近的巨樹群(又名後攝影時代的戶外寫生)》, 2007年。
由配角到主角
約翰·康斯塔伯作品《漢普斯特德荒野的彩虹》,1836 年。
其實在十七世紀或之前,風景僅出現在肖像畫中,從展品托馬斯·庚斯博羅的《約翰·查非牧師在戶外演奏大提琴》便看到主角是演奏大提琴的牧師,背後長滿常春藤的甕和神廟更像襯托人物而存在。「展覽分7個部分,用時間順序做主軸。參觀者順?觀看,就能察覺風景逐漸演變成主角。」來到二十世紀上半葉,能欣賞到藝術家創新或保守的一面,如保羅·納什以超現實主義和抽象藝術呈現自己對英國風景的熱愛,展品《夢的風景》描繪英格蘭西南部的海岸,畫中的巨鷹、鏡子和只有框架的屏風都十分夢幻,讓人不禁思考風景背後的意義。而詹士·狄克森·英內斯的《北威爾斯阿雷尼格山》繪畫了英國威爾斯北部地區的山,雖然環境、地形風格寫實,不過藝術家用非自然的色彩刻畫,兩者結合盡顯獨特。來到近代,風景畫不再是肖像畫的配角,亦不再是單純描繪景色,更多是以傳統方式表達平凡的主題。
詹士·狄克森·英內斯作品《北威爾斯阿雷尼格山》,1913 年。
托馬斯·庚斯博羅作品《約翰·查非牧師在戶外演奏大提琴》,約1750 至1752 年。
展覽詳情
日期:即日起至2020年3月4日
時間:星期一至三、五上午10時至下午6
時;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
至晚上7時;聖誕前夕及農曆新年除夕
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地點: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香港藝術館2樓專題廳及5樓新視閣
票價:港幣30元(成人標準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