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宜借鑒內地為人才流動鬆綁-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港宜借鑒內地為人才流動鬆綁

2020-01-03
来源:香港商报

   文/學研社成員 吳桐山

  內地在改革戶籍制度上邁出大步,新出台的《關於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以戶籍制度和公共服務牽引區域流動。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大城市」落戶條件。這對於促進內地不同地域之間的人才流動有重大意義,也對「一國」之內的香港和澳門特區有啟示意義。

  戶籍制度是內地沿用幾十年的政策,被質疑多年,事實上過去多年內地西安、天津等多個二線城市已經大幅放寬人才落戶條件,但今次取消300萬人口以下城市的落戶限制,將是全面性的突破。

  戶籍制度之所以要改革,有兩個背景。第一是農村人口減少。根據新華社發布的數字,1949年中國內地有5.4億人口,其中農村人口佔比89.36%;2018年,中國內地人口已近14億,農村人口佔比卻降至40.42%。這意味着,70年過去,中國農民佔比減少五成。隨農村改革不斷深化、農業機械化水平日益提高、農業科技日新月異,今天的農業生產根本不需要這麼多人口,由此可以釋放大量農村勞動力。但這些勞動力進入城市工作後,一直沒有得到戶籍確認,對他們的生活、學習、養老構成不公、不便。第二是人才流動的考慮。新中國成立後實施戶籍制度的時候,中國還是一個以農立國的國家,城市和農村人口從事截然不同的工作,戶籍制度在當時是為了便於人口管理。但過去幾十年中國民眾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尤其是2000年以後,不分城市農村,大部分學生都有機會入讀大專院校。這意味着不同地區之間、城市和農村之間,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偏偏當今世界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各地對人才的爭奪十分激烈,破除戶籍限制無形中為人才流動打開了枷鎖。

  現有制度限制人才流動

  以上兩點對港澳特區有和借鑒意義呢?港澳本來就沒有多少農業,因此農業技術的提升導致農村人口減少,港澳無須考慮。但人才流動的限制,卻是港澳同樣面對的話題。如今內地的本科畢業生、技術人才想在各城市落戶已經基本沒有門檻,唯獨香港和澳門這兩個特區,卻仍然有着較高的門檻。特區雖然有着輸入人才、優才的計劃,但必須先獲得企業聘用,而且計分制度複雜,大大限制了人才流動。

  筆者認為,香港在互聯網科技應用及創新科技上之所以落後於內地城市,人才流動限制多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而這也將繼續局限香港未來新產業發展。澳門由於過去依賴博彩產業,這有其特殊性,但如果澳門要發展多樣化產業,同樣面臨人才壁壘問題。

  過去港澳與內地在收入水平上差距極大,人們總是覺得,如果開放人才流動,必然會導致大量人口湧入。但事實上過去幾十年兩地收入差距已大幅收窄,加上所謂人才流動,不是說沒有任何條件的自出自入,特區政府仍然可以對受教育程度、專業水平等作出一定要求,只是應該將現時逐個審批的計分制度改變為有條件的申請制度。今時今日人才對自身的人生規劃比過去複雜得多,不見得哪裏工資高就會去哪裏,還要考慮生活成本、發展空間等諸多問題,內地不少一二線城市都面對人才流失,一些人寧願回到較細的城市或城鎮發展。特區一些人以為放寬人才流動就會導致大量人口湧入,純粹是不了解國情的杞人憂天。

[责任编辑:郭玉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