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暫時紓緩-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中美關係暫時紓緩

2020-01-21
来源:香港商报

   凌昆

  中美終於簽署首階段經貿協議,廣被視為有利中美兩國及世界之舉,其意義為何,值得探討。對落實情況及前景尤須注意,當中變數仍多,須防風險。

  肯定還會有風雨

  協議內容廣泛且具體,可說是中美經貿關係發展路向的一個初步框架,涵蓋智權保護、技術轉移、宏觀調控、貨物及服務貿易等多個雙邊摩擦重點。達成協議無疑有助紓緩關係的持續緊張,讓雙方分歧納入可控範疇。更值得注意的是中美經貿關係將可進入一個相對平靜期,伸延到11月美國總統大選。協議中有爭議調解及落實檢查機制,但美方的檢查將要到實行協議後10個月才開始,同時第二階段談判亦將進行,但結果也要到大選後才會出現。故由此時起中美大規模紛爭及對抗將不致發生,美方作如是安排是為免影響大選,可謂明智之舉。

  然而,這時期只是相對平靜,而不會絕對平靜,肯定還會有一些風雨,包括:一、政府部門依法及國會立法禁制中國入口。目前已有337調查中國佩戴產品入口案,和要停飛政府千架中國無人機等事例,類似事件料將陸續有來。二、華為事件及禁制、禁供中國企業的爭端尚待解決;但都不在經貿談判之內,科技戰將繼續甚至升級。三、國際關注。其他國家均將密切注視中美協議會否損害他們的利益,如歐盟擔心中國多買波音而少買空巴飛機,澳洲則擔心中國將其農產品市場份額撥給美國。歐盟已聲言要仔細研究協議有否侵害其權益及世貿規條,其他中國主要貿易夥伴如東盟、日、韓、澳、紐、加等,相信亦會有類似取向。情況若趨嚴重更不排除各國會聯合行動。

  協議落實有難度

  協議本身還有根本性問題。

  一是可持續性難料。由於協議的特朗普色彩濃厚,故其大選後前景不無變數。若他輸了,民主黨政府會否延續協議?若他贏了,則會否變臉?

  二是落實有難度。此乃當前要面對的客觀困難,也正受美國許多評論關注。要求中國增購的美貨數額巨大,卻要面對三種制約:中國需求增長,美國供給能力和美國產品競爭力。彭博報道指有些美國大宗產品如大豆、天然氣等欠缺價格競爭力。農產方面中國在貿戰前已是大客戶,購入200餘億美元,但協議要求未來兩年平均增加200億元而接近倍增,其可行性確不無疑問。更大的問題來自美國政策:中國最需要及可能最大量採購者是高價值的高科技產品及服務,但美國卻不斷納入禁供清單,中國企業也被迫找尋替代,或自他國入口或自主研發。這樣將可引致美國對華出口大幅下降。

  按市場經濟規律,中美貿易趨勢將主要受雙方競爭力對比影響。美國優勢集中於少數的航空、精細化工、生物醫藥及其他高科技高端領域,但大部分製造業卻已空洞化。相反,中國工業配套全球最為齊全,製造業一方面通過自主研發壓縮美國領先領域,另一方面通過橫向縱向聯繫形成集群(clustering)優勢,再由製造業的緊密配合物流、金融等工商服務形成全球供應鏈優勢。因此,美國對中國依賴日甚,中國對美國依賴日少,美國國會美中委員會便十分關注這種趨勢,國防部亦調查了軍工對中國供給的依賴度。美國工廠也難於搬離中國,新廠如Tesla等還要搬入。美國若要再工業化及重建供應鏈以減對華依賴,投入很大需時很長,可說是幾無可能。

  此外,中國還正通過搶佔新技術革命制高點,形成各類生態鏈,如信息技術方面的互聯網+、AI+、5G+、VR+、區域鏈+等,和太空技術的北斗+、高分+等,並由此建立供應鏈、生態鏈的雙鏈互動優勢,威力無窮。與此同時,中國又正推行「機器代人」等生產模式轉換,向高端製造升級。

  在上述情況下,美國若不急求強化競爭力,而只望通過協議強要中國多購美貨和以禁制阻礙中國發展,則注定失敗。

[责任编辑: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