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城市如何为企业“托底”?-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财经 > 内地

疫情当前,城市如何为企业“托底”?

2020-02-1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香港商报网讯】“公司通知我们,一个月以后再去上班。”

  张伟(化名)是上海一家规模较大的国际旅行社运营部负责人。大年初六,也就是原本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他接到公司上述通知。

  放下手机,张伟感叹:“这场疫情过后,旅游业真有可能面临洗牌了。”

  新冠肺炎疫情,让不少准备开年大干一场的企业陷入困境,经营计划被打乱,业务中断所带来的财务压力剧增。

  这个艰难的开年,怎样才能渡过?

  连日来,为了给中小企业减负、降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城市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围。

  例如:北京出台“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促进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成都出台“有效应对疫情稳定经济运行20条”、苏州出台“苏惠十条”和“支持外贸企业稳定发展的十二条”……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的思路和切入点上,各地都是相似的——就是围绕两条主线做文章:一条主线是解决“钱”的问题,一条主线是解决“工”的问题。

  缓解现金流焦虑

  旅游业是本次疫情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

  春节黄金周之前,各家旅行社都做了深度谋划布局,向酒店、景区、航空公司等供应商支付大量预付款。疫情发生给今年春节黄金周带来“降维打击”,这些预付款的回收,成了不小的难题。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下发通知,宣布向旅行社暂退80%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支持旅行社积极应对当前经营困难。同时,上海日前出台的“支持服务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28条措施”,也从多个维度关注解决公司现金流问题。

  在张伟看来,在上海出台的这“28条”中,对他们最有直接效果的是推迟调整社保缴费基数。按往年惯例,当年社保缴费基数均高于上一年度。企业财务压力会随着社保缴费基数调高而增加。“有的企业能贷款,有的不能,而推迟调整社保缴费基数这一条,是大家都能受益的。”

  现金流焦虑,普遍存在于中小企业之中。解决现金流焦虑问题,也是各地方政府重中之重。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现金流考验着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作为上市公司“大户”,深圳上市公司协会对深圳辖区近300家上市公司在抗疫期间所面临的困难和诉求,以及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征集,并收到217家上市公司反馈。

  反馈中,部分企业期望政府能够根据企业延期复工造成的损失给予适当补助、贴息、税收减免、租金减免等;企业还期望,金融机构在当前非常时期对上市公司的到期贷款予以延期,贷款利息减免、延长授信有效期等;同时,帮助解决因疫情导致的临时性资金周转困难。

  正因如此,在各城市出台的中小微企业帮扶政策中,均通过加强融资支持、降低融资成本、减免缓缴税费、减免场地租金等方式,降低小企业现金流压力。

  苏州是出台惠企纾困政策较早的城市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苏州版“惠十条”中,提出两个确保,即确保2020年小微企业信贷余额不低于2019年同期余额、确保2020年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不高于2019年同期融资成本。

  除在融资、租金成本上给企业减负外,成都还进一步降低企业用水用能方面的运营负担。在其出台的“有效应对疫情稳定经济运行20条政策措施”中,鼓励水、电、气、网络等经营企业对困难企业缓收相关费用,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住宿业单位2020年2、3月份用气用水价格,按现行政策90%结算。

  而广州出台十五条措施对扶持范围予以扩大,扶持对象不仅有中小微企业,还包括全市105万户个体工商户,涵盖餐饮、商贸、交通等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

  怎样开工是难题

  当然,优惠政策只能解决企业短期内的经营困难。怎样早日复工、开动生产,才是帮助企业真正走出困境的长远之计。

  “对于电商来说,发不了货,就意味着钱不能到账。钱到不了账、现金流断了,企业也就没了。”对杭州空色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尹宁来说,现在他最期待的,就是能早日复工,让货和钱都周转起来。

  尹宁所在的公司是一家画材电商,“许多画室停课、学生回不来,本来在画室买颜料的这群学生就会转而到网上购买。”尹宁直言,由于现在企业还无法复工,许多订单由于发不了货,只好错过。“有的同行能发货的,这段时间赚大了。”

  如何做到既“防控疫情”又“恢复生产”,是当前众多城市所面临的问题。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告诉城叔,这一问题的破题之道,在于找到 “防控”与“生产”间的最大公约数。

  根据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等平台联合发布的《2020年春运出行预测报告》,2020年春节前全国人口迁出城市TOP10,分别是深圳、上海、北京、东莞、广州、苏州、成都、佛山、杭州和郑州。反过来说,这些城市的外来劳动力多、返程迁入人口多,寻找防疫与复工间平衡点的难度也是最大的。

  实行复工备案制,是多座城市寻找上述“平衡点”的解决之道。

  成都市经信局局长陈志勇透露,成都对工业企业复工是柔性管理。企业复工必须申请备案,要符合5个条件,比如没有来自疫区的职工、能创造条件封闭管理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性、能落实好日常防控管控措施等。具备条件的企业,方可在当地行业主管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指导和确认下提出复工申请。

  而深圳和杭州是人口流入大市,也是互联网和大数据产业强市。平衡防疫与复工,也倒逼着两座城市数字政务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近日,“i深圳”APP上线专门的复工指引板块,板块中设有各区(新区)关于企业疫情防控信息填报指引、防控服务等复工相关服务。企业办事板块则设有企业注册、日常管理、企业查询等实用高频服务。在“7×24小时”中,企业都可以通过在线智能客服,咨询复工相关问题。

  而自2月8日起,杭州也开放线上复工审批申请。企业具备相应复工条件后,可在钉钉上申请复工。数据显示,截至2月8日24时,杭州全市申请复工企业29814家,核准162家。

  “这样做是为了保护我们,所以我们服从大局安排。”尹宁坦言,下一步只能一方面努力让企业具备复工条件,一方面自己也在想办法如何抓紧发货。

  白明也建议,在当前环境下,企业应该抓紧调整自己的经营计划和目标,特别是要注重保护好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 利润损失,无法挽回。尤其是对许多国际贸易企业,此次疫情让他们损失了不少国际市场份额。但是,在当下关头,企业要注意维护好自己在上下游渠道、客户关系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白明直言,这才是企业能否在疫情结束后迅速恢复生产服务的关键。“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