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凌昆
近日人們都關注疫情的發展,但與此同時也不能忽略中美關係的新動態:這對中國及世界的長遠意義更大。日前中美雙方齊減關稅,令關稅戰趨於緩和,但中美關係複雜易變,各種正負面趨勢齊頭並進,對此務必仔細剖析。
關稅戰放緩
減關稅主要是落實中美首階段貿易協議。美方按承諾由2月14日起對1500億美元中國入口的關稅減半,由15%降至7.5%。中方則對750億美元美國入口的關稅同樣減半,當中有兩大類產品:一是大豆、豬肉及魚等由10%減至5%,二是汽車零件等由5%減至2.5%,減後稅率頗低,已接近免稅。至此關稅戰暫時穩定下來不再升級,雖然雙方仍保留不少關稅項目,情況已屬可控。另一方面今後再降稅或有難度,中方希望最終能全撤關稅,但美方卻要看次階段談判進展才決定是否再減;想以此施壓令中方在談判中多作讓步。由於特朗普曾說在大選前次階段談判不會有結果,故再減稅或須拖到年末才有可能。
當關稅戰轉趨緩和之際,中美整體關係走向卻複雜得多。美方釋出了混雜信號:一方面特朗普指中美關係從未如此好,並大讚習近平領導抗疫有方。另一方面眾高官卻不斷攻擊中國,尤以國務卿蓬佩奧為其中表表者。他指中國的制度乃美國的核心威脅,更往訪白俄羅斯及哈薩克斯坦等中俄朋友,力圖挑撥兩國疏遠中俄,還試圖煽哈薩克斯坦干預新疆事務。隨後他又要求美國州長們警惕中國投資,怕各州與中國交往太密切。此等言行充分反映,美國內部根深蒂固的極端反華思維及勢力,對此必須有高度警覺。
科技戰針對華為
更為嚴重者是美國在一系列涉及中國主權的事情上採取了挑釁性行動,涉及台灣、香港、南海、新疆及西藏等地區。美國邀請「台獨」分子賴清德參與了正副總統均出席的「祈禱會」,常規性派軍艦穿越台海及進入南海島礁水域,「人權法」則如懸在香港頭上的利劍可隨時砍下。顯然,在地緣政治等非經貿領域,中美摩擦升溫的風險不容低估。若事態惡化,還須防影響關稅戰趨緩的形勢。何況在其他經貿領域,特別是科技戰,不單未趨緩而反在升溫。
華為恰是這場鬥爭的焦點和主要反映案例。針對這類中國科技企業,美國採取了禁進市場和禁美企向其供應的夾擊手段。據報美國商務部本要出台更多禁制措施,但卻為國防部所阻,主要是怕這會損害美企財力及參與軍工開發能力。事實上,禁制雖或會在短期打擊中企,但對美企的打擊恐怕是長遠性的:美企將喪失巨大市場和進一步開發新技術動力,國際影響力也將隨之下降。這還將迫使中企加大投入自主發展,亦即為美企培育更強的競爭對手。中企確實已對美國不寄希望,為失去美國市場和減少對美企供給依賴作部署。一是進軍芯片研發,如華為、小米、阿里等都積極行動。二是開發國產操作系統。華為便力推鴻蒙系統,並投資助推APPS生態建設,手機將不再預裝Google安卓系統。華為及小米等幾家中企又正籌建自主商用平台以替代GooglePlay。國家對自主開發則早已大力扶持。
美國除了自身禁制華為等中企外,還向盟友施壓勿用中企設備特別是5G等,但成效不大。最近美國似已明白箇中關鍵:如沒有恰當替代很難要求別國放棄技術領先而性價比高的華為設備,因此便想扶植替代,如司法部長便建議投資甚至控股諾基亞等企業以對抗華為。白宮對此不表認同,但政府正構思安排微軟等美企合力研發5G。理論上,這是比阻礙華為等中企發展正確的道路,成效如何,則有待觀察。無論如何,中國在5G上已先行一步。
從上述可見,即使中美在一般貿易上隨關稅戰放緩將可維持甚至擴大交流,但在科技及新興產業發展上卻難免會各走各路,形成獨特的交流與脫钩並行的雙軌發展現象。對此,中國亦應心中有數,並作好適應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