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救經濟須避免新爭議-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抗疫救經濟須避免新爭議

2020-02-17
来源:香港商报
  學研社成員 文武
  
  特首林鄭月娥14日宣布,政府將推出不少於250億元的防疫抗疫基金,助業界和市民紓困。這筆基金對處於困難時期的本地工商業界、中小微企,以及受開工不足甚至失業影響的市民來說,是久旱中的及時雨,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然而,在派錢紓困的同時,仍須處理好許多細節問題,力求將抗疫基金快速、均衡及妥當地發放給業界和市民,避免引發新的爭議和矛盾。
  
  快速施援切合實際
  
  政府這次宣布21項措施,盡快向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業界及基層市民,發放一次性津貼或一筆過資助。旅遊、餐飲和零售業受到的打擊最大,可獲發放8萬至20萬元一次性津貼,持牌小販則可獲5000元津貼。學校停課,學生學習津貼增至3500元,又向自資和津助幼稚園與幼兒中心提供一筆過資助。同時,政府會向20萬個低收入家庭提供一次性的特別津貼,平均每戶可獲發5000元。
  
  整體而言,政府這次推出的紓困措施,十分必要,亦十分及時,可以對一部分行業給予強有力的幫助,亦能助許多市民解一時之困。自去年6月發生修例風波,香港的一部分行業已經受到很大的衝擊,許多相關行業的僱員生計受到較大的影響。經過半年,黑暴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又出現新冠肺炎疫情,令香港經濟民生再度受到打擊,而且影響的範圍更廣,程度更深。政府在這樣的時刻,動用政府財政,確實是一項善政。
  
  這次紓困措施的特色是「快」,林鄭月娥強調要「抓緊時間,全速進行」。「快」才能解決「急」的困難,許多業界和一部分市民的生計,已經處於十分緊急的狀況,政府唯有快速施援,才能解決他們急切的問題。因而,簡化行政程序,快速資助各行各業和各界市民,也是切合實際的決定。
  
  措施須均衡妥當
  
  不過,在快速施援,撥款資助業界和市民之時,政府仍須顧及「均」和「妥」的問題,在派發細節上多作考慮,以免引發不必要的爭議和矛盾。對於哪些行業在疫情中受到最大的打擊,最急切需要政府的扶持,各行業內又有哪些需要更多的資助,政府的資助應如何應用等方面,須有更細緻的分析和部署,以求達致快、均、妥的效果。
  
  舉例而言,政府這次將資助的目標集中於飲食、零售和旅遊業,那麼是否還有其他受到較大衝擊的行業同樣需要政府資助?為了防疫抗疫,政府採取措施大幅度減少人員流動和人際交往,的士、小巴等交通運輸業自然會受到沉重打擊;學校停課,學生留在家中減少外出,補習社、興趣班等輔助教育行業,也受到較大的影響,相關的例子還有很多,如果政府只資助一部分行業,卻忽略了另外一些行業,就有可能產生不均的問題,容易引起爭議。
  
  飲食、零售行業中,其實也不是全部都受到同等的衝擊,比如,零售業中,許多藥房、超市的生意,可能沒有顯著的減少,有一部分商舖營業額反而出現大幅度升高,而且還有一小部分商戶囤積居奇,借疫病提高口罩等抗疫防疫物資的售價取利,這些商戶是否仍然需要資助?政府如果不作區分,向這些商舖也提供現金資助,則甚為不妥,也會引起爭議。
  
  飲食、零售、旅遊業等最受衝擊的行業,最主要的財務負擔,一為舖租,二為工資,假如政府向業界提供現金資助,而業主又因此而拒絕減免租金助業界紓困的話,結果很可能是,不少商戶為求維持生意,被迫將政府津助的大部分都用於交租,但卻無能力向僱員發放薪金,那麼政府向業界提供的資助,很可能最終的受益者不是小商戶,也不是商戶的僱員,而是收租的業主。因而,政府提供資助的同時,亦須向業主提供誘因,鼓勵及游說他們盡最大可能減免租金,助各行各業共渡時艱。
  
  此外,政府只向低收入家庭發放紓困津貼,也容易引起爭議。疫情來襲,所有家庭用於抗疫的支出都有所增加,而且,一部分須外出工作的市民,抗疫支出增加得較多,政府也須更好地平衡不同階層市民的需要。
[责任编辑:董岳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