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爺「放水」孚眾望-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財爺「放水」孚眾望

2020-02-27
来源:香港商报

  文/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於立法會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公布包括向18歲或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發放1萬元、為公屋單位較低收入租戶代繳一個月租金、寬免住宅物業全年差餉以及寬減2019/20課稅年度百分之百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等多項利民紓困措施。

  陳茂波表示,本港經濟在過去一年受到中美貿易摩擦、年中的社會事件及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許多行業經營步入嚴冬,而疫情短期內對經濟影響可能比2003年SARS時更甚。所以,縱使下年度的財政預算會出現歷來最高赤字,政府仍決定推出涉及超過1200億元的大規模逆周期措施,盡力回應市民期望的同時,幫助市民和企業努力克服難關。

  筆者認為,財政預算案公布的紓困措施,一方面回應了近期社會各界及市民的普遍訴求,紓緩市民生活壓力;另一方面亦能與早前公布的300億元防疫抗疫基金互補,減輕中小企業面對的經營壓力。惟當政府重點支援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酒店、旅遊、飲食等行業後,還須進一步將支援政策擴展至其他中小企業,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撐企業、保就業」的目標。

  派錢簡單過消費券

  在預算案公布前,已有不同的政黨及團體向政府建議,可考慮動用財政儲備,推出消費券等形式的津貼,幫助市民紓困的同時,亦可刺激本地消費,激活經濟活動。不過,筆者認為當局今次決定發放現金,比消費券更為簡單直接,亦能避免製作消費券所產生的成本及行政費用。其實過往面對經濟困境時,世界多國及地區都曾經推出過類似消費券的措施,但成效都不太理想。

  舉些實例:日本曾在1999年推出名為「地域振興券」的消費券,冀望能夠刺激國內的個人消費市場,但該政策只是將GDP推高約0.1%,效果沒有預期理想;2008年金融海嘯後,台灣亦推出過「振興經濟消費券」,惟僅印製消費券和加入防偽技術就花費了政府大量資源,對GDP的推動作用亦只有原先預計的一半左右。

  由此可見,紓困政策一定要簡單直接,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此外,特區政府亦要吸取早前「關愛共享計劃」遺失申請表格的經驗,發放現金時要盡量地簡化手續,或者可與各大銀行合作,直接入數到市民的銀行戶口,方便市民。

  另一方面,雖然多項紓困措施對政府財政帶來較大的壓力,預計下年度將錄得歷來最多的1391億元赤字,但大多數為一次性支出,並非經常性開支,故不會對長遠財政造成太大影響。與2003年SARS時期香港僅有不到3000億港元的財政儲備相比,現時政府坐擁逾1.1萬億元財政儲備,積穀防饑,正好用在今朝。

  撐企業須不斷優化

  此外,預算案還提出了12項、共涉及183億元「撐企業、保就業」措施,其中以政府作百分之百擔保的特惠低息貸款、寬減19/20年度百分百利得稅以及寬免20/21年度非住宅物業差餉,對不少正處水深火熱的中小企業來說,可謂「及時雨」。不過,現時新冠肺炎疫情仍未明朗,何時結束仍難預計,因此政府在推出撐企業的措施後,仍須不斷因應疫情轉變,推出補遺拾漏或優化支援政策,以免功虧一簣。

  據稱,企業欲申請百分之百擔保的特惠低息貸款,要符合下列三個條件:營運最少3個月;與去年任何一季平均營業額比較下跌最少三成;以及去年12月底前已有商業登記。如此一來,即把所有在近大半年才開業的中小企業拒諸門外,這規定是否適當,值得商榷。要知道,逆市創業十分艱難,政府在撐企業時不應漠視這批創業新血,因為有新血會為行業帶來活力,對行業的長遠發展有利。

  今次預算案在推動創新科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綠色金融以及推動香港債市發展等方面都有較多墨,筆者十分欣賞,並認為非常必要。如不善忘,2003年SARS後香港經濟得以快速回復,全依靠國家在政策上給予香港很大的支持,其中包括開放「個人遊」。隨近年內地產業轉型升級速度加快,香港無論在傳統優勢的金融業,或是要加速發展的創新科技方面,都更離不開國家的支持,並且要緊跟內地轉型升級的腳步,才有望在疫情過後令本地經濟盡快復元。

[责任编辑:郭玉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