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局須因應疫情延長津貼期限-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教局須因應疫情延長津貼期限

2020-03-07
来源:香港商報

  文/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

  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下稱本會)成立於2016年6月,隨着新高中學制於早年實施,中國歷史科成為選修科,課程內容廣泛,教學策略亦與主科有別。單憑個人之力,終不及群策群力更見成效,故此,為加強同工的對話和交流、提升本科學與教的水平,同時回應社會對本科的期望,我們一群關心中史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成立了本會,團結本科的專業群體,為香港的中史教育略盡綿力。現任理事會成員全為前線資深中史科老師及富教育熱誠的人士,致力推動香港歷史學科的教育發展、文化保育,以及培養莘莘學子薪火相傳。

  內地交流團難以成行

  早於2019年8月,本會已多次發函教育局,提出建議要求。據不少中史科老師反映,內地入境機關人員會查驗及扣留過境港人,要求展示手機內容(如與反修例活動有關的照片和信息),因此,他們就有關新學年(即2019-2020年度)帶領學生內地交流團(包括學校自組考察團、「同根同心」「薪火相傳」等)、教師到內地進行專業交流等表達強烈的憂慮。同時,由於上述情況,很多中史科老師反映「新學年任教學校已宣布暫停舉辦來年所有內地交流團」,不論校方、老師、家長都感到擔憂,造成即時性的影響。

  特區政府及教育局為推動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的學習,早於2017年8月向每所公營及直接資助計劃(直資)小學和中學分別發放10萬元及15萬元的一筆過津貼,以支援小學常識科、中學中國文學科,以及中、小學的中國語文科、中國歷史科教師改善教學,加強學生對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的認知,而使用此津貼的期限由2017年9月開始至2020年8月31日。

  再者,教育局為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國歷史及文化,再向有非華語學生就讀的學校發放10萬元的非經常性津貼,津貼的期限則由2018年9月開始至2020年8月31日。

  津貼期限宜延至下學年

  就此,本會提出以下數項意見及要求:

  一、就半年來發生的社會事件及發展形勢,中小學已暫時停止舉辦本學年交流團。至11月中下旬,社會事件發展有緩和的象,故各校重新計劃及統籌交流團,出發日期為農曆新年、復活節及暑假三個長假期,豈料新冠肺炎突如其來,疫情嚴峻,原計劃於復活節及暑假舉行的交流團,不幸又要再度取消或擱置。因此,本會建議教育局認真、急切考慮將「一筆過津貼」及「非華語學生非經常性津貼」使用期限延遲一年,即延至2021年8月31日。根據本會向中史科老師發出之問卷調查,不少學校表示津貼剩餘6萬至7萬港元,皆預算用於舉辦內地交流團,延期一年,可避免浪費有關津貼。

  二、上學年及本學年新增的「發放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國歷史及文化的非經常性津貼」合共10萬港元,不少中史科老師反映,由於學校有非華語學生,故在學科資源上十分龐大,上述「非經常性津貼」建議的學習活動、措施與「一筆過津貼」列出的大同小異,亦是可帶領學生參加內地交流活動。當「一筆過津貼」仍有剩餘,「非經常性津貼」又要計劃教學活動,並只適用至2019/20學年,未免太趕,故有延期之必要。

  三、面臨新冠肺炎疫情不明朗,各校復課仍有問題,倘若4月下旬復課,不少學校須趕回教學進度及處理大量校務工作,要重新籌備本學年餘下上課日子的安排。另外,參考部分學校的做法,津貼即使不用於內地交流團,也會計劃用於本地歷史考察團、入校講座及舉辦校內「中華文化日」等,但為避免大型活動和人群聚集,增加病菌傳播之風險,相信也難以在本學年內舉行。

  有鑑於此,本會要求教育局盡快回應,並認真考慮延遲「推動中國歷史及文化一筆過津貼」及「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國歷史及文化的非經常性津貼」之使用期限,讓中史科老師能在推動國史、國情教育上,取得最大成效。

[责任编辑:肖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