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短減息癲 滯脹史將重演-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疫情短減息癲 滯脹史將重演

2020-03-11
来源:香港商报

   羅家聰

  全球央行發茅寬鬆,不是減息就是放水。有必要嗎?就看美國,職位連兩個月增27.3萬,為近兩年來最多,失業率更續跌;聯儲局參考的PCE通脹由1.3%升至1.7%。驟看這些貨幣政策的關鍵數據,本應加息才對。且慢,這都是滯後的;好,再看領先的。新屋動工和建築批則按月增長皆於過去半年加快,現近160萬間。再看十年、三月息差──公認更領先的指標,上月底曾輕微逆向,但一聞減息,縱未減亦回復正常斜率。

  由此看來,炒下周再減四分三厘真的匪夷所思。即使儲局或真的極速將息口狠劈至零,然後量寬,但實際上亦無用。貨幣政策由開始做到見效,閒閒地一兩年,快亦幾季。如果幾季後疫情仍勁,則負息、量寬亦來不及見效;若幾周後便減退,則枉費子彈。

  減息作用慢之餘,亦非對症下藥。現在不是需求疲弱無錢使,只是生產被迫停滯,故是供應面而非需求面衝擊。就如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如圖所示,供應曲線左移,正路應對是鬆銀根谷需求,需求曲線遂右移。結果,產量(GDP增長)或能回復從前,但代價是物價上升,即通脹高了。那些年的滯脹,正因1971年金本位倒台後狂鬆銀根(當時還未興議息,仍以幣量為目標)。今天同是供應面衝擊,同樣見到央行的瘋狂,但不同的是石油危機維持了十年八載,衝擊時間還算長,不過瘟疫卻不似會這樣吧?

  如果這供應面衝擊僅短暫為時數月,那麼供應曲線左移後不久便會右移重回原位。既然長線供應預期不變,大手刺激需求就變得多餘,因為目前價(通脹)、量(就業)皆近均衡。硬要刺激,即是將需求曲線右移,理論上價、量皆升,但這新量不符基本,生產資源變得緊張,結果引發減產,供應曲線遂左移,量跌返原位,但物價卻升了。

  黑格爾講過,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就是從歷史上什麼也學不到。且看央行們再瘋狂到何時。

  facebook.com/kachung.law.988

  awkachung@gmail.com

[责任编辑: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