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需要信心和耐心-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中國經濟需要信心和耐心

2020-03-13
来源:香港商报网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理事、港區長沙市政協委員  金霖沅
 
  自疫情爆發與蔓延以來,全國範圍內的旅遊、餐飲、娛樂等線下消費基本停擺,商業零售收入銳減,全國交通運輸發送旅客大幅下降,同時商品房成交急速跳水。另外,受到各地封城、封路以及延遲開工的影響,農產品銷售、基建、工業生產製造等第一、第二產業均受到嚴重影響。短期看來,新冠疫情對宏觀經濟的破壞性確實不小。
 
  第二第三產業遭殃
 
  如何將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降到最低以及企業如何在這突如其來的衝擊下自保和轉型,值得深思。對於第一產業,目前,第一產業在全部國民生產總值(GDP)中佔比僅為7.1%,第一產業增速只有3%左右。目前的疫情影響了農產品類別的供應管道,一些地區的蔬菜禽類等省外銷售受到了較大衝擊,所以居民消費品和部分農產品消費價格會上漲並保持一段時間。但是總體來說,因為是百姓的日常生活消費品,所以第一產業的受影響情況是最輕的。
 
  但是對於第二和第三產業則是影響巨大,特別是第三產業,幾乎完全停頓。針對第二產業的影響主要是來自用工荒。這段時間以來的防疫措施限制了勞動力的雙向流動,對於工業企業、建築行業、電子加工業等第二產業普遍遭遇了開工不足和人員短缺的問題。至於慘烈的第三產業,在這波疫情衝擊下,遭受了巨大損失。旅遊觀光、交通運輸、住宿餐飲、批發零售、租賃商業服務等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春節旺季消費經濟遭受有史以來的最大重創。以票房收入為例,1月份全國春節假期票房收入僅為1億元,相比2019年春節票房收入58.3億元,同比下滑98.3%。
 
  長期向好基本面不變
 
  我們必須真實面對疫情對中國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但同時疫情也激發了全民應對突發事件的創新活力,倒逼消費服務、電子商務等相關行業加速轉型升級。預計電子商務、電子政務、居家辦公、線上教學等新業態、新模式將迎來新一輪的蓬勃發展契機。基於互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應用將進一步向大眾生活、企業經營、教育培訓等領域滲透和擴展,加速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之一。同時,我們要對中國經濟抱有信心和耐心,因為疫情影響肯定是短期的,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目前中國政府正通過危機應對措施、流動性供應、財政政策和金融支持,努力減輕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截至2月3日,各級財政累計投入470億元用於疫情防控。中國人民銀行於2月3日開展1.2萬億逆回購,淨投放1500億元,並下調7天和14天逆回購利率10個基點,以穩定市場流動性。中國人民銀行將提供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為應對疫情的重要生產企業提供優惠利率的信貸支援。目前各項政策組合拳正起積極有效的作用,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說,中國經濟繼續展現出「極強的韌性」,IMF對此充滿信心,相信疫情過後中國經濟將出現「快速且有效的反彈」。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中國經濟新的春天也在前方。
[责任编辑:郑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