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智庫成員孔永樂
現時,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並擴展至歐美地區,當中餐飲及航空旅遊業影響最大,疫情災區的餐廳及商店都要馬上裁員,航空客運更近乎停頓。更重要的是,有媒體報道失業員工在倫敦及巴黎等市區都需要繳交昂貴租金,他們對突如其來的經濟困境毫無準備,預計個人儲備只足夠兩至三個月。疫情令全球經濟前景陷入低谷,香港也不例外。有分析指香港首季經濟增長將由早前預期的下跌8.3%,進一步下調至跌11.2%,明顯低於金融海嘯期間。失業率上升是必然的事,最難以估計的是樓市及股市。1997年至2003年期間,香港房價整體下跌近70%。筆者認為,即使今次樓市及股市跌幅相對較少,但當勞動人口的平均工資下降比率更高時,這也是一個嚴重警號。最近已有大型公司結業及停業,若然未來兩個月的情況持續,政府及市民應該如何應對?
考慮購買空置商舖
相對於世界各地政府,香港特區擁有豐厚的財政儲備,我們不能坐以待斃。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香港過去數十年的商業利益主要建基於自由放任政策下的營商環境。不過,這也逐漸形成了財團只跟隨市場變化而政府無法以政策主導經濟發展的情況。特區政府領導只能在「小政府」的框架下,增加各種社會福利幫忙低下階層,但福利增長追不上市場經濟變化。樓市租金及食物運輸成本不斷增長,令市民生活水平難以提高,大多數仍未置業的年輕人更看不到前景。筆者一直認為,提供福利援助無助政府收入,而且獲取津貼只會令人更傾向依賴政府,或埋怨政府未能幫忙,政客也在每次選舉高舉短期福利的口號,長遠對增加勞動力及效率不一定是好事。香港從上世紀70年代起,租金成本便一直上漲,並形成以地產財團組成的經濟聯盟。在去年社會事件及今年疫情的雙重打擊下,特區政府更要依賴香港多家地產發展商大力減租共渡難關。但香港市場主導下仍有不少業主,政府期望是一回事,業主是否願意大幅減租又是另一回事。現實是,政府向中小企提供的資助若干部分或是用以交付租金,對老百姓幫助不大。無可奈何下,商店最終選擇結業裁員。
在此角度下,政府必須把握經濟主導權。在經濟下行時,政府或可考慮購買市面空置商舖,重新規劃後再以短期低於市價甚至免費租予小商戶。例如,尖沙咀加連威老道及加拿芬道湧現空舖潮,政府購買後可把商舖定位為售賣香港特色產品。疫後只要有租戶出售香港原創服飾或小食等,便可以優先考慮,這也趁機帶動青年及企業創新。
成功抗疫可提高經濟信心
現時我們應想辦法思考如何減低病毒在社區蔓延,餐廳也不一定要全部關閉,但要主動遵守政府衛生指引,並要增加每張餐桌相隔的距離,鼓勵使用電子支付代替現鈔,服務員傳餐時更要戴手套及將食物預先蓋好,並且規定每名顧客及員工都必須量度體溫等。這些額外支出可以由政府支援。
另一方面,以現時疫情發展看,香港的確診個案主要由外地引入。特區政府與醫學專家交流後,不妨考慮更嚴謹的抗疫措施。香港有超過700萬人口,人均收入比不少地區都要高,只要未來社會能成功抗疫,經濟信心便會提高,單靠本地市場的消費力亦比一潭死水、門可羅雀的好。整體而言,政府必須要以「好政府及自由並有規劃」的理念盡力阻止香港經濟步入嚴重衰退。同時,經濟不景必然影響治安,市民也要同心協力,堅決反對極端及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在艱苦時刻務實工作,維護香港的繁榮與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