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銀行來襲 傳統銀行創新服務迎戰-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财经 > 投资理财

虛擬銀行來襲 傳統銀行創新服務迎戰

2020-04-09
来源:香港商报

 

 

  虛擬銀行的面世促使傳統銀行革新業務。

  【香港商报网讯】全港首家虛擬銀行、眾安保險(6060)旗下眾安銀行(ZA Bank)上月下旬正式開業,更提供「遊戲化儲蓄體驗」,其他虛擬銀行也爭相推出產品。面對虛擬銀行「來襲」,傳統銀行如何迎戰?整個銀行業會否出現一番新景象?

  香港商報記者 姚一鶴

  3月24日ZA宣布開業,更提供「遊戲化儲蓄體驗」,向特選客戶推3個月港元定期存款年息4.5厘。此外,ZA又推出貸款30分鐘承諾,從申請者提交完整的貸款申請資料和文件到獲得審批結果,全程可30分鐘內完成。另一家虛擬銀行——天星銀行也表示,推出「零服務費」的零售銀行業務,客戶最快5分鐘遙距開設銀行戶口。產品方面,天星銀行活期存款將以分層定價,其中50萬元至100萬元的存款年利率為1%。

  傳統銀行加緊服務創新

  面對新挑戰,傳統銀行加緊服務創新,在投資產品方面,各家銀行都積極豐富手機應用程式功能,例如中銀香港推出股票掛投資產品及人壽保障計劃,進一步豐富手機銀行的產品選擇。

  同時,相信會有更多傳統銀行推手機應用程式高息定存吸客。早於上個月,工銀亞洲曾經推出,全新客戶透過手機銀行「e開戶」成功開立綜合帳戶及開立3個月港元定期存款,定存息率最高達4.2厘,最低1000元、上限10萬元,如以存10萬元計,3個月收息逾千元。

  恒生早前公布在其手機應用程式內,設置智能儲蓄規劃工具「Saving Planner」,可以自動整合客戶的恒生戶口及信用卡支出。該行客戶在輸入每月收入和設定儲蓄目標後,工具會自動連結客戶的銀行戶口及信用卡帳戶,並會自動匯入所有支出紀錄並作分類,毋須再以人手逐一輸入和記帳,更加一目了然看到自己的消費情況。

  恒生銀行數碼銀行主管鄭維章坦言,虛擬銀行的出現,對恒生而言是增加了競爭對手。但他強調,該行近幾年已「踩緊油」發展數碼銀行,與虛擬銀行無關。他又表示,分行網絡是恒生一大優勢,能與網上服務結合,為客戶提供交易、繳款、借貸、投資、按揭等全面服務,而虛擬銀行是新手,服務範疇相對較少。

  【專家之言】虛銀殺手鐧:推短期優惠圈粉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部董事黃國英認為,「虛擬銀行所推優惠,短時間內確實會有成效,不過可以看到也有上限,所以也是一次性短暫的吸客手法,對市場影響不大。」

  正榮金融業務部副總裁郭家耀稱,「從各家虛擬銀行的動作可以看出,虛擬銀行的主要賣點就是線上服務,比傳統銀行更加的便捷。相信之後投資理財、開戶也都能一併在線上完成,這些舉動將能進一步圈粉。」

  本報又比較了已獲當局批准營運但尚未開業的香港虛擬銀行的進展。當中,渣打旗下虛擬銀行命名為「Mox」,已在本月8日公布開始內測。Mox指,其銀行卡是亞洲第一家銀行與Mastercard攜手推出的首張全功能無號碼銀行卡,可用於支付和提取現金。實體銀行卡沒有印上卡號、有效期和安全驗證碼(CVV),有效降低個人資料被盜取的風險。一旦遺失銀行卡,可即時以手機應用程式將帳戶凍結。

  另外,匯立銀行發言人表示,目前籌備進展良好,於兩個月內已吸引接近1500人關注。平安壹賬通銀行(香港)發言人亦指,有信心今年內投入服務,目前員工有逾百人。富融銀行目前銀行團隊也有100多人,正進行內部測試。

  高盛早前表示,香港零售銀行業每年總收入高達225億美元,但長久以來被數間龍頭大行主導。其中,滙豐、恒生(011)、渣打、中銀香港(2388)壟斷了66%的本地零售貸款。該行預計,隨着虛擬銀行加入戰場,香港傳統零售銀行的收入將會受到衝擊。

  郭家耀則持不同觀點,認為目前虛擬銀行對於傳統銀行影響不會太大,長遠來看,隨着認知和了解,消費者會慢慢接受這一新鮮事物,相信屆時傳統銀行會有一定壓力。黃國英亦認為,虛擬銀行的加入暫時對傳統銀行影響不會太大,因為目標不同,傳統銀行有自己固定的客戶群體,而虛擬銀行更多的是針對年輕的一代。

  【拆局解碼】線上金融大勢所趨

  在剛剛過去的3月,三家虛擬銀行相繼試營業。據悉,剩下的5間已獲牌照的虛擬銀行也將在上半年開業。不只香港,亞太地區也掀起了虛擬銀行「風潮」。香港虛擬銀行牌照頒布後不久,中國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多地均有頒發虛擬銀行牌照的行動和規劃。

  多地在金融科技領域對虛擬銀行進行布局,被看作是大勢所趨。韓國於2015年已頒發互聯網銀行牌照。早在香港發牌之前,美國、英國亦已向虛擬銀行業務敞開大門。

  正榮金融業務部副總裁郭家耀表示,線上金融服務,是一個大的趨勢,虛擬銀行的發展也可能促使傳統銀行更快的轉型,以保競爭力。

  金管局稱,虛擬銀行目前業務規模有限,對市場的短期影響可能較為溫和;對市場的長遠影響,可能取決於現有銀行會否嘗試在業務中加快金融科技應用,以保持競爭力。

[责任编辑:郭玉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