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事講場】上馬基建促港經濟重啟-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港事講場】上馬基建促港經濟重啟

2020-06-02
来源:

    

  方想

  香港經濟陷入深度衰退,今年首季香港本地生產總值按年跌8.9%,推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包括出口、消費,以及投資開支均「死火」,2至4月的失業率急升至5.2%,創逾10年新高,失業人士增加4萬人,前景不容樂觀。

  為應對黑暴和疫情所帶來的衝擊,政府動用了2875億港元的財政儲備,期望在疫境之下幫助撐經濟保飯碗。短期而言,穩住本地私人消費算是好方法,可在一定程度起到刺激提振市場活力的作用,惟本地私人消費並不足以撐起市道,更莫說普羅市民面對無薪假、減薪,以至裁員的打擊,是否還能夠放膽消費,或許轉身就直接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作為一個高度開放的城市,香港經濟嚴重依賴外來人流、物流、資金流,而疫情導致的封鎖,令港消費無法復常,承擔不起救經濟的重責。

  出口方面,雖然香港疫情緩和,但由於全球疫情持續,不確定性升高,投資者信心受挫,從而引發金融和資本市場動蕩;各國為控制疫情傳播嚴格限制人員流動和交通運輸,對經濟按下暫停鍵,從消費端和生產端兩個方面同時對經濟運行帶來壓力,衝擊全球貿易,而且最壞的時候還沒有到來,香港不可能完全消除和擺脫這些負面影響,出口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難望有起色。

  發揮「逆周期」的作用

  如此看來,「三駕馬車」已瘸了倆,而政府加大本地基建投資,推動經濟重拾升軌,則是可行的方向。興建大量公共工程產生的多種經濟社會效益,除了可以有效改善市民生活質素,更重要是能在經濟下行時發揮「逆周期」的作用,包括積極創造就業、支援經濟增長,以及長遠提升本港的競爭力。香港賴以成功,大型基建計劃所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不計其數,例如地鐵建造,時至今日,香港擁有現代化高效的鐵路系統,網絡四通八達,每日超過530萬人次乘搭港鐵;再如「玫瑰園計劃」,不單解決機場的問題,為香港帶來大量的商機和就業機會,也對本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物流樞紐發揮了重要作用,眼長遠進行基建規劃,符合香港社會的發展需要和趨勢,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難以估量。

  在特殊關鍵時期,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政府主動調節經濟的重要手段,不僅可以解決了大量人口就業問題,也對其他行業起到了牽引作用,促進信心提振、需求提升、經濟回暖。當前,中國內地正以投資「新基建」進行新一輪經濟刺激,帶動各行各業復工復產,對沖疫情影響,推動經濟加快全面復蘇;在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美國總統羅斯福亦是通過推出了公共事業振興署,幾乎囊括了所有能想到的對公眾有益的工程項目,例如高速公路,養護環境,水利設施,維護公共衛生,防控洪災等,促進全民就業和消費,得以快速走出衰退。相關經驗和作法值得香港借鑒。

  社會任何時候都需要投資基建,投資未來,以推動經濟,尤其在經濟低迷之時,如果香港不能穩經濟,失業率高企,首當其衝的還是基層市民,令問題惡化。政府宜推動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基建工程盡快上馬,在目標選擇上也可以多元化,例如增建公營房屋,安老院舍,醫院等,發揮紓緩民怨、改善民生的作用。讓新一輪的政府工程建設穩經濟、穩就業,成為本港經濟重啟的助推器,這是合適之舉。

   

[责任编辑:雨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