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專注產業鏈精准招才引資 築世界級綠色石化基地-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茂名專注產業鏈精准招才引資 築世界級綠色石化基地

2020-06-04
来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賀安安 通訊員 賴宣任 江坤玲報道:6月4日,“風華正茂,名望英才”2020年茂名市第二屆人才活動周拉開帷幕。活動周由茂名市委、茂名市政府、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圍繞茂名市化工產業疊代升級、創新發展開展壹系列活動。

  據介紹,這是在茂名貫徹落實廣東省委、省政府“雙區”驅動戰略,積極參與構建“壹帶壹核壹區”區域發展新格局,加快建設產業實力雄厚、宜居宜業宜遊的現代化濱海城市,打造沿海經濟帶的新增長極的背景下,打出的壹記“招才引智,招才引資,招才引才”組合拳,推動自身與大灣區優勢互補、資源共用、互利共贏發展局面加快形成。

  目前,茂名石油化工產業年度總產值已經超過千億元,形成了名副其實的千億級產業集群,而隨著烷烴資源綜合利用專案動工,臨港產業建設新高潮的到來,茂名迎來了從“油化工”到“氣化工”的工業新里程碑,開啟由“油城”向“氫城”的戰略轉型。

  本屆人才活動周將搭建化工產業交流平臺,集聚域內外化工產業高層次專業人才,通過座談交流、主旨報告、實地考察等多種交流方式為茂名主導產業發展把脈施策,大抓招才引資、簽約專案,推動茂名化工產業再上新臺階,實現招才引智、招才引資、招才引才“三大”引才舉措聯動,形成人才競爭比較優勢,打造區域性產業人才聚集高地,引領帶動茂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精准對接

  百餘化工產業高層次人才雲集茂名

  第二屆人才活動周以深入實施新壹輪“揚帆計畫”為契機,聚焦茂名主導支柱產業,精准靶向引進域外創新創業資源,促傳統化工向綠色化工轉變,做優做強龍頭產業。

  據主辦方介紹,本屆人才活動周邀請了100多位來自新能源、新材料、綠色化工、精細化工等方面高層次人才專家。

  “當前,茂名正處在歷史發展的重要關口,茂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求人才。”茂名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許志暉表示,希望各位院士、專家為茂名高質量發展提出寶貴的意見建議,把更多的資源、專案引薦到茂名,為茂名乃至“雙區”相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撐,也希望茂名成為各類人才發展的平臺。

  建鏈引才

  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耦合聯動

  茂名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徐曉霞表示,近年來,茂名以大產業引爆大發展,堅持“產業吸引人才,人才助推產業”,積極謀劃產業人才發展規劃,探索產業人才培育新模式,加強多層次產業人才隊伍建設,同時主動對接海內外人才資源,引進更多的領軍型人才、高素質人才。

  去年以來,茂名加快聚攏智力資源主動謀劃新興產業。3月,茂名聯合南京大學昆山創新研究院發佈氫能源技術產業發展規劃,推動茂名從“油城”向“氫城”的戰略轉變;8月,茂名與東華能源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建設丙烷資源綜合利用專案,共同打造新能源及新材料產業集群;9月,依託中國石化自有技術,茂名石化10萬噸/年高端碳材料專案動工建設,改變了針狀焦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茂名還與多所大學深入探討開展產學研合作,推動氫能源科研成果在茂名實施轉化。

  化工專家、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副校長紀紅兵認為,由於地域因素,產業高端研發人才資源更多集聚在壹線城市。茂名在統籌推進產業鏈規劃建設、招商引資的同時,也在同步推動與珠三角、長三角乃至世界的外域人才資源聯動起來,推動產業鏈的發展。

  搭建平臺

  主動融入“雙區”產業鏈創新鏈

  產業的升級疊代呼喚創新驅動。在本屆人才活動週期間,壹個目標直指推動高水準協同創新的研究院應運而生。新籌建的茂名綠色化工研究院,以建成國際壹流的綠色化工和新材料創新和產業孵化中心為目標,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化工行業“應用基礎-中試-產業化”的貫通式育成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對“卡脖子”技術問題的解決和關鍵科研成果的中試放大這兩只抓手,支持廣東省邁入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集群行列。

  茂名綠色化工研究院將利用國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創新優勢,結合廣東石油化工學院人才培養和科研教育環境等基礎,聯合壹批茂名石油化工龍頭企業,開展跨地區合作。”紀紅兵介紹,研究院將建立“人才、技術、資本、服務”四位壹體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讓創業者共用其人才、科技、資本等資源。

  伴隨茂名產業大發展,人才與產業互動越加頻繁。僅去年,有28家高校研究所與茂名市企事業單位簽定了合作協議,合作開展協同創新、技術攻關、產品開發和人才培訓等合作。

  “我們堅持柔性引才、靶向引才、以才引才,把握人才與發展的規律,持之以恆改善人才發展環境,為各類人才在茂名創新創業提供了良好環境。”茂名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徐曉霞說。

  近年來,茂名持續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先後出臺了壹系列人才政策。2019年,新引進碩士研究生以上高層次人才400多人,擁有各類產學研創新平臺、基地300多家。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