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貿港與粵港澳大灣區:制度集成創新的開放新高地-香港商報
首頁 > 新聞專題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海南自貿港與粵港澳大灣區:制度集成創新的開放新高地

2020-06-09
來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朱輝豪報道:6月7日,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舉辦了題為“海南自貿港與粵港澳大灣區:制度集成創新的開放新高地” 的研討會,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城市和鄉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余宗良、金融與現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余凌曲等專家對最近出台的海南自由貿易港政策進行解讀,他們將海南自貿港與大灣區開放政策進行了對比,並對未來開放政策趨勢進行深入探討。

  郭萬達:制度集成創新力度史上最高

  郭萬達表示,無論是海南自貿港,還是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都有個共同的特點,都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划、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但總體來看,海南自貿港的開放程度高于外界預期,比如將“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政策給了海南,可以看出,中央此次是動了真格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把制度創新擺在提出位置,這是從來沒有過的,加強改革、社會集成、協調推進,在貨物貿易、投資、人員、資金、運輸、數據等要素便利化的流動,這一系列政策集成程度是歷史上最高的。”

  郭萬達認為,海南自貿港的開放程度高,凸顯了其重要性,但並不意味着深圳先行示范區和大灣區就變得不重要,也不意味着海南要代替香港(它不可能代替)。“這種開放是相互支撐、相互補充,也相互開放的。海南自貿港、粵港澳大灣區和大香港是相互開放的,不是替代關系。”

  此外,郭萬達還提到,海南自貿港和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是聯動發展的,包括在制度聯動、市場互動和產業聯動。

  余宗良:開放程度前所未有

  余宗良認為,海南自貿港的戰略定位非常高,能級不是其他自貿區可比擬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發展、打造中國深度融入經濟體的前沿地带、國家戰略目標的堅實支撐、制度型開放、人類命運共同體,方案當中這六大要素都全部囊括進去了,這是任何一個特殊經濟區或者自貿試驗區沒有的。”

  就實施范圍來看,余宗良提供的數據顯示,海南自貿港達3.5萬平方公里,全島是3.39萬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自貿港。而香港陸地面積1000多平方公里,新加坡700平方公里,迪拜4000平方公里且不是全迪拜都是自由貿易區,廣東自貿區139平方公里,全國17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加起來也就3000多平方公里。就此而言,海南自貿港解決當初中國改革開放之路碎片化的創新、邊緣化的創新、邊緣性革命創新的措施,更多是具有頭部性、引領性,打破了傳統的改革開放路徑。“某種意義上說在3.5平方公里實施這幺高強度、開放程度這幺高的特殊政策,確實是前所未有的,在中國歷史上都沒有這種政策措施。”余宗良說。

  余凌曲:需提升金融話語權

  余凌曲在研討會上對海南自貿港的金融開放政策進行了解讀。他指出,金融開放不僅僅是機構資本“引進來”“走出去”,還是要更多發揮大國影響力,能夠提升國際貿易、金融、經濟的話語權。從大宗商品的發展就可以看到,中國如果能夠有一個大宗商品市場,能夠把沙特、阿聯酋這些產油國都放在這個平台來交易,中國才能夠真正所謂話語權,才能真正發揮金融配置作用。

  余凌曲認為,金融的開放不僅僅是政策,更是市場,而且前者要服從和服務後者,任何脫離市場需求的開放政策就必然不成功,如果沒有需求,強制的推一些所謂金融開放,就像基金互認一樣,也是很難取得成功。

  “從我國金融開放的‘叁支柱’來看,從政策視角,金融業開放現在是走在前面,當然這只是從政策視角,實際上他們願不願意進來還是另外一回事。”余凌曲說,現在資本項目是金融開放的焦點和核心,但是國內以利率、匯率市場化為代表的金融體系改革仍然構成金融開放的障礙。在要防范金融風險的背景下,資本項目開放有兩條路徑:一是現在還是建設各種“通”,比如理財通之類,各種“通”能夠增加境內外金融體系連接渠道;二是發展自由貿易賬戶,形成一攬子金融開放解決方案;

  此外,余凌曲還表示,海南方案首先明確了自由貿易賬戶資金的“電子圍網”,在不影響國內金融穩定、有效隔離的情況下推進資本項目開放,以金融開放來支持貿易和實體經濟發展,但是也面臨如何聯通境外,如何跟境內能夠有效滲透的問題。因為跟境內滲透上海都做不到的情況下,海南應該通過什幺樣的路徑來實現境內外聯通。

[責任編輯:朱劍明]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