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互助 問心無愧-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博愛互助 問心無愧

2020-06-17
来源:香港商报

  作者:方潤華 方文雄

  中國歷史悠久,自古以來聖賢皆提倡患難與共、團結互助的博愛精神,一些商賈鄉紳生財有道,亦散財有方,積累財富後也樂於捐助和施捨幫助弱勢群體,多以「慈幼、養老、賑窮、恤貧、寬疾、安富」等範疇來做善事。陶朱公「三聚三散千金」成為佳話,讓後人津津樂道;災荒年總有善長仁翁開倉施粥周濟難民,施醫贈藥救助百姓,這種推己及人的關懷理念漸漸形成一種慈善文化源遠流長,有助於緩解社會矛盾。

  公益事業 功德無量

  隨着時代發展,這些優良傳統不但得到繼承和發揚,更賦予新的內涵,一些富豪大手筆捐出財富,甚至大部分身家用於公益事業,惠及無數大眾,功德無量、名留史冊;做慈善也不再僅限於有錢人,只要有愛心,每個人都可以做善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例如:發生水災、旱災,唐山、汶川地震等大型災難時,除了政府會迅速採取措施安撫災民外,社會各界也會積極行動起來,許多志願者來到災區支援,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渡難關;香港巿民亦紛紛慷慨解囊,捐款或贈送物資救災,不僅表現出對同胞苦難的同情心,也是盡了關心(Caring)及分擔(Sharing)的義務。同樣,當香港發展遇到困難時,祖國也會大力扶持,回想本港SARS期間經濟不振、前路茫茫,中央政府及時開放「自由行」紓解困境,證明了對本港的關懷,港人也應該感恩回報、重視情誼,愛國愛港是應盡的責任。大家若有充裕的財力可選擇有意義的善工,包括:教育醫療、社會福利、扶貧濟困等項目回饋社會。欣喜的是香港自回歸以來,各界賢良人士做了很多愛國、行善的好事,符合立德、立志、立人、立功的目標,也驗證了「祖國好、香港好」互惠互利的道理。

  愛心做事 感恩做人

  在社會中,每個人都不是孤立的個體,需要與別人合作及幫忙,關心和友愛是人之本能與美德,若大家都發揮博愛互助精神,世界就將變得更加美好,有時幫助別人也是在成就自我,付出關愛,收獲快樂和喜悅,令生命更有意義。佛教認為凡事皆有因果,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人生在世百多年,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無論從事什麼行業、處於什麼崗位,最重要的是做到問心無愧,為人處世要對得住天地良心,因此面對各種誘惑時必須堅守道德的底線,不做販毒、賭博、冒牌、假藥、對人體有損的飲食等違法生意,以及有損道德的經營;對祖國、家鄉、宗族要有務實和真誠的付出,踏踏實實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盡量多自我檢討和反省,看看自己還有什麼不足之處加以改善,使人生得到升華。

  有道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學懂尊重和理解,常換個角度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這不僅是一種仁愛的表現,亦是處理好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相信「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以仁愛之心做事,感恩之心做人,生活將充滿溫馨和滿足,仁者壽是正確的哲理。

[责任编辑:郑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