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界遺產 看美麗鄉村 穿梭百年風雲感受江門魅力-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觀世界遺產 看美麗鄉村 穿梭百年風雲感受江門魅力

2020-06-22
来源:香港商報網
採風團作家參觀開平自力村雕樓群並合影。
 
  【香港商報訊】記者盛芳齡、黃裕勇、同理報道:19日是「品鑒嶺南-2020中國著名作家廣東行」活動在僑都江門採風的最後一天。上午,作家們走進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開平碉樓與村落--自力村碉樓群,參觀既有小橋流水人家韻味、又有西洋風情的立園。下午,採風團前往台山,在稻穀飄香的美麗鄉村,參觀斗山鎮橫江村紅色文化、美麗鄉村都斛林基路紀念館、國家農業公園,品味這裏別具一格的鄉村風情。
 
  立園賞中西合璧園林
 
  與孤零零的單個碉樓建築不同,立園帶來的是另一種賞心悅目的感受。作家們感受到的立園是靈動的,這裏由別墅區、大花園區、小花園區三部分組成,三個區用人工河或圍牆分隔,又巧妙地用橋亭或通天迴廊將三個區連成一體,使人感到園中有園、景中有景、亭台樓榭。
 
採風團成員參觀自力村碉樓群。
 
採風團成員參觀立園碉樓。
 
  立園既有中國園林的韻味,又吸收歐美建築的西洋情調,將其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在中國華僑私人建造的園林中堪稱一流,也是中國目前發現較為完整的中西結合的名園。走在園中,徐貴祥讚歎「一個家庭一座城」。
 
  走入1926年建造的泮立樓,地面仍是當年鋪就的地磚,河南文聯主席邵麗走在意大利地磚上,驚歎歷經百年,地磚仍未破裂,還色澤如新。據介紹,該園以「泮立」「泮文」兩幢別墅最為華麗壯觀,其樓頂按中國古代「重檐」式建築,蓋綠色琉璃瓦,巧妙地架空,成為實用的隔熱層。室內地面和樓梯皆為磨彩色意大利石,仍不失當年風采。
 
  泮立樓內,室內牆壁裝飾着以中國古代人物故事為題材的大型彩色壁畫、浮雕和大型塗金木雕;彩坭浮雕是「劉備三顧草廬」,塗金木雕為「六國大封相」。天花下懸吊着古式燈飾,每層擺設着工藝精緻的酸枝家具,古色古香,頗具傳統中式建築風格。再仔細觀察,各層牆邊都裝置西式壁爐;所有窗戶裝上防蚊窗紗;用水和洗手間的設施,如抽水機、浴盆、坐廁、水箱等均是從國外購置的,是傳統與現代,中西有機的融合。
 
  與別的園林不同,這裏有着碉樓式別墅以及西式的花房,獨具一格,讓作家流連忘返。而他們不經意的在陽台上的一個停留,就成為了一道風景。身着紫色T恤的王剛,站在黃色的廊道內,一時間「變身」為模特兒,被在場的作家和記者不住地搶拍。
 
  台山橫江村:尋獲久違的鄉村感覺
 
  採風團一行下午的行程在台山市展開。一進斗山鎮橫江村,作家們就被眼前的鄉村美景深深震撼。只見一邊是灰黑色的洋樓,一邊是一望無垠的稻田,適逢水稻結穗,藍田白雲下一片金黃,走在整潔的村路上,就能聞到陣陣稻花香。採風團團長、中國作協副主席徐貴祥感性地說:「這裏正是自己尋找的中國鄉村感覺,進村就看到無邊無際的稻田,想象一下,在月夜,走在古村路上,是一種什麼樣的好心情。」
 
採風團成員參觀斗山鎮橫江村。
 
  據介紹,台山市是著名的僑鄉,素有「中國第一僑鄉」「美洲華僑之鄉」「內外兩個台山」等美譽。該市旅居海外華僑、華人及港澳台同胞分布在世界107個國家,共計160多萬人。
 
  台山華僑文化之豐富獨具魅力、僑文化之深厚難以估量,中西交融的文化沉澱為台山積聚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而台山深厚的僑鄉文化底蘊,主要以華僑建築形式展現。
 
  華僑建築作為台山200多年華僑史的實物載體,具有深厚的僑鄉特色文化底蘊。這裏的華僑近代建築,量大且面廣,遍布台山城鄉,集中分布在建國前以僑居美洲華僑為主的廣海、斗山、都斛一線以北的台山北部11個鎮(街)。
 
  已建村600多年的橫江村無疑就是台山華僑文化的一個代表。這個總面積7平方公里的村莊,水田面積2709畝,魚塘1500畝。在橫江村,大片的華僑建築隨着山勢錯落分布,作家們登上稻田邊的一處洋樓,在這座建築中,出過一位籃球運動員,也出過一個畫家,現在村裏準備把這座洋樓打造成一處華僑文化的展示場所。
 
  目前的橫江村正大力開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工作部署,紮實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已被列入為「台山市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範村」。
 
  為此,橫江村聚力全面清雜,完成清理村巷道整治,開展村莊清潔行動,還投入8.9萬元進行橫江村委會舊村新建廁所的建設,投入約50萬元建設全村總長439.4米排污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全力推進截污管網接駁和雨污分流體系建設。
 
  此外,橫江村投入大量資金建造了兩條硬底化主村道,在28幢碉樓、書室設置語音講解導覽牌,建造了停車場(一期)、橫江翻新旅遊驛站工程、一座高標準旅遊廁所;開展高標農田建設,建造了橫江澇區整治工程,修建水塘石圍欄等;旅遊驛站廣場工程、主題觀光園配套設施工程、休閒農業主題廣場工程也已經完成。
 
  對橫江村的鄉村建設,徐貴祥給予了高度評價:「斗山鎮橫江村的華僑建築群,如果開發好了,可毗美安徽宏村,關鍵要保護好這些建築的原貌」。
 
  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衣向東對橫江村的建設寄予厚望,「這裏的稻田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路邊可以聞到稻香」。他認為,新農村建議要有特色,以別於其他地區。他建議,可將現在農村的電線布局進行優化,實現入地管理,這裏的新農村景象會更加亮麗。
 
  荷花碉樓 相映成趣
 
  首次參觀開平碉樓的中國作協副主席徐貴祥,剛剛邁步進入村內,遠遠地看到碉樓群,就有感而發,「這樣的風景是獨特的,此景只應此處有」。被選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開平碉樓與村落有四處:錦江里、馬降龍、自力村和三門里。因曾作為《讓子彈飛》外景地,自力村名氣更勝一籌。該村現存15座風格各異、造型精美、內涵豐富的碉樓,是開平碉樓興盛時期的傑出代表。
 
  已經來過開平碉樓好幾次的電影《甲方乙方》編劇、著名作家王剛則表示,正值荷花盛開時節的開平碉樓別有一番風景,他還是第一次看到被荷塘點綴的開平碉樓。他說上次來的時候,看到的是一片稻穀金黃,景致與現在大有不同,同樣的碉樓,不同季節有不同的神韻。據了解,「開平碉樓與村落」成為中國第一個代表華僑文化的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廣東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想必也與碉樓與周邊水塘、稻田相映成趣,形成一幅生動的農耕水墨畫,不無關係。
 
  正當大家以荷花為前景忙着拍攝與碉樓的合影時,攝影發燒友、電影《我的父親母親》的原作者、著名作家鮑十卻相中了「銘石樓」旁的幾棵鳳凰木。他一邊拍一邊對記者說,鳳凰木火紅的花朵與灰色的碉樓錯落有致,真是絕配,怎麼看怎麼漂亮,怎麼拍怎麼有。
 
  步入曾拍過《讓子彈飛》的外景地--銘石樓,據導遊介紹,屏風彩色玻璃來自意大利,落地鐘來自德國,經歷百年至今還能走動,但整個房間格局和家具都是中式的,再配以西式風格的寬大露台,中西合璧特點明顯。據了解,開平碉樓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朵奇葩,其特色融合了中國、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及伊斯蘭等多種建築風格。
 
  拾級而上,步入三樓,一陣陣輕風吹來,天津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武歆表示,這個季節在五星級賓館開着空調還感潮濕,但這裏通風涼快,一點不潮。
 
  登臨銘石樓頂,放眼望去,周邊還有十幾棟碉樓。武歆說,上世紀二十年代,像銘石樓這麼高的樓房在大城市也不多見,沒想到在鄉村卻有這麼多樓房,值得一看。
 
  具有防禦功能的碉樓,布滿了各種射擊孔和瞭望台,徐貴祥對碉樓防匪患功能頗感興趣。
 
  林基路紀念館:見證信仰的力量
 
採風團成員參觀林基路紀念館。
 
  台山不僅擁有豐富的華僑文化,還是嶺南重要的紅色文化傳承基地。由於受魯迅思潮的影響,台山共有雷石榆、林煥平、陳白曙、伍孟昌、黃日東、林基路、黃新波和陳洪潮八人加入左聯。當天下午,採風團一行走進台山市都斛鎮中部的「紅色村」大綱村,參觀林基路紀念館,見證信仰的力量。
 
  大綱村風景秀美,人文薈萃,革命烈士林基路1916年誕生於此。當地今年先後投入400多萬元推進林基路紀念公園周邊環境提升、林基路故居修復、林基路紀念館修建布展和大綱村村容村貌提升等工程項目,讓紅色文化進一步在都斛煥發生機。
 
  採風團重點參觀了大綱村內林基路紀念館。該紀念館建於林基路烈士小時候就讀的村中書塾--榮參書室舊址,以青磚民房為基調進行設計,首層中央佇立着林基路銅像。
 
  在林基路紀念館內,採風團作家們了解到林基路的革命歷程。林基路原名林為梁,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受黨中央派遣赴新疆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先後擔任新疆學院(現新疆大學)教務長、阿克蘇專區教育局局長、庫車縣縣長、烏什縣縣長等職務。擔任庫車縣縣長期間,林基路嚴懲貪官污吏,廢除苛捐雜稅,興修水利、改善交通、興辦教育,被當地群眾稱為「愛民縣長」和「林青天」。1942年9月,林基路被盛世才軟禁,逮捕入獄,在獄中堅貞不屈,寫下了氣壯山河的《囚徒歌》。1943年9月,林基路與陳潭秋、毛澤民一起在新疆被秘密殺害,年僅27歲。
 
  徐貴祥表示,此次品鑒嶺南活動行程安排中,自然風光、人文歷史、紅色主題都有,內容非常豐富。他說,林基路紀念館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在紀念館看到的實物展覽和林基路的事蹟,讓他產生一個強烈的感覺,那就是信仰的力量。
 
  徐貴祥認為,在一百多年前,中國是貧窮和落後的,由於江門沿海的華僑飄洋過海,眼界開闊,他們有一種強烈的變革意識,產生革命信仰,而且信念堅定。他表示,「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我們仍然需要這樣的信仰。」

 

[责任编辑: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