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進化論:「智能+」帶來萬億餐飲市場新機遇-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餐廳進化論:「智能+」帶來萬億餐飲市場新機遇

2020-06-23
来源:香港商報網

  碧桂園旗下 FOODOM天降美食王國機器人餐廳綜合廳在廣東順德正式開業。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黃裕勇報道:隨着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機器人已經從科學幻想中,走入人們生活的日常,而餐飲行業也正進入以技術驅動為核心的智慧新時代。6月22日,碧桂園旗下 FOODOM天降美食王國機器人餐廳綜合廳在廣東順德正式開業。20餘種餐飲機器人「上崗」,可同時滿足近600人就餐需求,提供近200種各式菜品,最快20秒即刻出餐。

雲軌AGV小車運輸中

  據悉,該餐廳由碧桂園旗下千璽餐飲機器人集團打造,面積約2000平米。繼今年1月千璽集團首家Foodom機器人中餐廳在廣州開業,這次開業的機器人餐廳綜合體涵蓋中餐、火鍋、快餐三大業態,是全球首個機器人餐廳綜合體,技術最先進、業態最豐富,在行業內處於領先的水平。

  碧桂園機器人餐廳2.0:迭代升級

  「天降美食王國機器人餐廳」店如其名,當迎賓機器人指引你走進大門,蔥香大蝦、秘制叉燒、腊味煲仔飯等中式菜肴的香氣與漢堡的美味混合,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讓人宛如置身饕餮的美食王國。手機掃碼一鍵點餐,機器人迅速啟動開始炒菜,AGV送菜小車在頭頂雲軌上平穩穿行。很快,一道道美味就放在盤子里從「天」而降,食客們紛紛用手機記錄了這一刻。

中餐煲仔飯機器人

  此刻享受着機器人製作的美食,人們或許想不到,早在古希臘時代,《荷馬史詩》已經預言了這一天的到來。希臘天神赫菲斯托斯和隨從熔化了各種金屬製品,製作了可以獨立運作和運動的機器人;到了18世紀末的工業革命,蒸汽機、工業機床等機器的出現;20世紀中後期的信息革命,讓傳統機器升級迭代;21世紀,人工智能興起,宣告機器人時代正式到來。

  機器人技術的革新不僅賦予我們操控物體、創新和探索未知的能力,也讓我們擺脫危險、低效、枯燥的工作,聚焦更具創造力的事物。美國著名機器人製造專家羅德尼•布魯克斯說:「機器人不會搶走我們的工作,反而會填補以前飽受剝削的那些低成本勞動力的角色。」

  近年來,中國餐飲業規模持續擴大,餐飲消費成為國內消費市場的重要力量。據統計,2019年全國餐飲收入超4.6萬億元,同比增長9.4%。然而,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傳統餐飲行業正面臨著勞動力流失、成本上升的困擾。縱觀國際,不少國際連鎖餐飲品牌開始考慮讓機器人作為主力勞動力。比如國際連鎖品牌餐廳卡利堡引入安裝漢堡機械人,美國一家名為Chowbotics的公司,生產的機器人可以在觸摸屏上做沙拉。

  但目前全球市場上推出的餐飲機器人仍處於在某個細分領域或局部環節上零散應用。相較之下,碧桂園去年5月正式布局餐飲機器人領域,有一個更宏大的願景:打造全球最大的集開發、生產、運營、供應鏈體系於一體的智慧餐飲集團。

  2020年初,千璽集團首家Foodom機器人中餐廳旗艦店開業,迅速走紅廣州花城匯,成為「網紅餐廳」。而新開業的FOODOM天降美食王國機器人餐廳綜合體則集中呈現千璽集團最新的技術、產品、系統、業態。

  這裡有20餘款餐飲機器人,涵蓋機器人餐廳應用場景的各個環節:餐廳門口,迎賓機器人眨巴着迷人的「大眼睛」,說話時手臂也做出相應的動作;一群小朋友圍着甜品機器人驚喜地大叫,等待雪糕製作完成。進入餐廳,一面頗有視覺衝擊力的玻璃牆後面,18台炒鍋機器人正在製作美味菜肴。而在火鍋區,智能配餐機器人正忙碌地分揀菜品,並快速送至傳輸帶。這裡就像是碧桂園餐飲機器人的「試驗場」「競技場」,正在實習期的餐飲機器人必須接受市場的檢驗。

  相比廣州旗艦店,這裡的「機器員工」們已在原基礎上迭代升級,更加穩定、高效,出餐速度顯著提升。比如第二代漢堡機器人出餐效率提高至20秒/個,而目前快餐行業巨頭的漢堡出餐效率約為30-40秒/個。火鍋區雙臂配餐機器人傳菜能力也從第一代的400盤/小時提升到了850盤/小時,真正實現了配菜立等可取。

  此外,粉面、早餐、咖啡等7款餐飲機器人也首次亮相。千璽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稱,未來所有新研發的單機機器人設備將先在這裡亮相,接受壓力測試。「這裡相當於未來餐飲機器人產品的『造夢工廠』」。

炒鍋機器人

  疫情之下的餐飲新選擇

  新一輪科技革命,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席捲全球,這是一場科技上的較量,誰的研發技術能快人一步,誰就能先佔領市場。在餐飲領域,從快餐巨頭麥當勞、肯德基到國內火鍋品牌海底撈等企業,從觸屏點餐到領位機械人、漢堡機械人等,紛紛投身智慧餐飲。

  除了西式快餐機器人的研發,千璽集團率先在中式快餐上「下功夫」。中國人愛吃粉面,由此千璽集團開發了粉面機械人,佔地面積僅4㎡,但是能在1小時內出單120份,完成儲存、製作、熬住、澆頭到出餐的所有流程。

  在提高出品速度和生產效率的同時,機器人也提升了烹飪的標準化水平,解決了傳統菜肴出品不穩定、口味差異大等問題。

  目前,千璽集團已完成中餐菜品烹飪工藝程序轉化超過150道,煲仔飯品種7種,不同版本的工藝30餘種,並完成漢堡機器人、雲軌系統、一體化全自動蒸箱、火鍋智能配餐機器人及自動物流系統等61種樣機的研製,其中煲仔飯機械人、雪糕機械人已進入量產階段。截至目前,千璽集團旗下的智源科技已立項80多個研發項目,已累計提交超500項專利申請。

  在機器人餐廳的研發基地,烹飪工藝組的負責人雷營生和團隊們正在研製炒水冬豆芽菜品。一道「炒水冬豆芽」看似簡單,但要炒出「清甜爽脆不出水」的效果,並非易事。雷營生和團隊成員們有兩個目標,一是機器人出品的菜肴,味道能媲美五星級大廚;二是讓菜肴能像流水線上的工業品那般,味道穩定可口。

  為了完成這兩個目標,雷營生和同事們在一周內將這道菜炒了上百遍,嘗了上百遍。從加熱線圈的溫度、加熱時間,到勾芡的方式,菜品的每個環節、每個細節都需要細細揣摩。雷營生說:「平時我不做飯的,但現在都成美食專家了。」

  無數次的反覆試驗後,「炒水冬豆芽」這道菜總算讓雷營生和團隊們滿意了。接下來,「烹飪機械人」還要與專業廚師來幾場PK,驗證這道菜是否真的過關。「機械人最後贏了。」雷營生回憶起這數場比賽說,評委林潮帶大廚這樣評價這道菜,做10遍廚師會失手一兩次,但機械人一次也沒有。

  過去,人們對於餐飲機器人的認知或許是獵奇、好玩。但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則讓人意識到,餐飲機器人是生活中的剛需產品。機器人餐廳在多個環節減少了人與人的接觸,這種用餐方式被認為符合當前形勢,也將是未來的趨勢。

  在湖北,千璽集團捐贈的集裝箱煲仔飯機器人全天24小時為隔離點免費提供配餐,讓醫護人員們隨時吃上熱飯熱菜。「煲仔飯給熱乾麵加油」,看餓了眾多網友,也感動了無數中國人。

  6月22日,千璽集團還與北京北辰集團宣布,將圍繞後者旗下所有會展中心智慧餐飲供應展開全面戰略合作。值得關注的是,北辰集團主導承建並運營的中國國家會議中心二期將於2022年1月投入使用。屆時千璽集團也將同步入駐,作為主要餐飲機器人供應商為國家會議中心二期提供24小時智慧餐飲服務,向全世界展示智能科技與中國美食文化的完美融合及領先應用。

  此外,千璽集團還與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智慧餐飲行業數字化建設領域建立長期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其中重點是合作建立首個創新性智慧餐飲行業物聯網平台。西門子(中國)數字化工業集團副總裁白利平表示,將與千璽集團開展全方位合作,共同推動智慧餐飲的快速發展。

中餐廳雲軌

  引領智慧餐飲新時代

  當日的另一個重磅消息是,千璽集團旗下智源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第二代煲仔飯機器人和迷你雪糕機器人,在全國率先獲得由國家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簡稱「國評中心」)頒發的系統集成餐飲機器人CR(China Robot Certification)證書,開創了行業先河。獲頒全國首張系統集成餐飲機器人CR證書,一方面代表了國家權威機構對千璽餐飲機器人的正式認可,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千璽集團在餐飲機器人行業的領先地位。

  當天現場還正式發佈了《食品領域機器人系統安全認證技術規範》,《規範》由國評中心等單位聯合智源科技公司共同制定,是國內食品機器人領域的首個技術規範,對推動中國餐飲業智慧轉型、高質量發展有重要意義。

  「科技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源動力。」碧桂園創始人提出,碧桂園要努力成為一家高科技企業,助力中國智造、中國創造,因為「這是一條對人類社會進步有幫助的路,它代表着更先進的生產力,未來一定會有發展的機會。」

  縱觀當今科技和產業發展態勢及主要國家的戰略走向,機器人已成為塑造國家發展新優勢的「必爭之地」。中國已陸續出台一系列機器人專項支持政策,推動智能技術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推進大數據、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型基建發展以及應用也引發熱議,未來5-10年更多傳統行業將被顛覆或重塑,傳統餐飲也不例外。

  中國科學院院士、機器工程專家趙淳生認為,千璽機器人餐廳創新地實現了軟硬件融合、人機融合,較好達成了機器人實際應用過程中的運動精確性、作業平穩性、布局多樣性,在目前餐飲機器人行業中技術最先進、業態最完整、產品最豐富,不僅在很多方面填補了行業空白,還具有標杆意義和研究價值。

  據千璽集團總經理邱咪介紹,目前千璽集團業務已覆蓋後端供應鏈生產(中央廚房)、機器人生產、餐飲門店運營及機器人單機設備運營等全產業鏈,已打造6家機器人餐廳實體店,並在東莞市麻涌鎮建設60000平方米中央廚房。2020年,千璽集團機器人餐廳將進一步覆蓋粵港澳大灣區,預計量產單機機器人設備約5000台。

  「機器人正在積蓄澎湃的力量,未來的發展潛力不可想像。」技術普惠萬物時代,曾經無法解決的問題,都將在科技的發展下找到答案。也許過不了幾年,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將會滿目行走的機器人。機器人甚至可能成為我們最親密的夥伴。當我們面對未知焦慮或沮喪,他會拍拍我們的肩膀說,「明天又是嶄新的一天。」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