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集】港新科技為何總是押錯注?-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学研集】港新科技為何總是押錯注?

2020-07-21
来源:香港商报网

        作者:學研社成員吳桐山

  回歸以來,香港在發展新技術方面碰壁多、建樹少,動作遲緩,令人歎息。

  碰壁多 建樹少

  特區政府2002年在香港鼓勵小巴營辦商以石油氣或電動小巴取代柴油小巴,而且為每位車主提供6萬元或8萬元資助。現時全港共有4347輛公共小巴,當中石油氣小巴有3437輛,柴油小巴則為910輛。不過,原來石油氣小巴已經要停產了,2021年就會停止在香港供應。因此業界開始發出聲音,要求政府加快推動電動小巴,說白了就是要政府給錢資助換車。

  淘汰柴油小巴是正確的,但其實有兩個選項,一個是石油氣,另一個是電動。政府當時選擇了石油氣,因為石油氣在20年前技術比較成熟,性能較好,但現在回頭看,各地都已停產石油氣小巴,說明這個方向不是大勢所趨。現在全球的趨勢,是電動。我們先搞石油氣再搞電動,相反深圳等周邊地區,確實汽油車直接電動化,現在深圳市區所有的士都已經電動,相當於我們走了彎路浪費了資源,電動化的進度也比別人慢。

  還有一個政府押錯注的典型例子,是數碼聲音廣播。政府大概10年前開始搞數碼聲音廣播,當時我在一個廣播電台任職,已經對政府的方向摸不頭腦。因為2010年的時候,移動互聯網已經嶄露頭角,手機聽歌已經開始成為習慣,不搞互聯網串流技術搞數碼廣播?這是劍走偏鋒嗎?結果三間數碼電台:鳳凰優悅、DBC和新城,搞了幾年就草草將牌照退還政府,數碼聲音廣播連浪花都沒有激起一個就成為歷史,完全浪費公帑。

  宜跟隨內地技術標準

  香港在發展新技術方面總是押錯注,一方面固然是政府高層的思維實在太老化,用20世紀60年代的腦袋來思考21世紀的發展大勢,錯是正常的。搞數碼聲音廣播說明官員完全看不到移動互聯網的顛覆性發展。另一方面則是香港的細小市場和產業鏈局限所決定的。很多技術上的發展比拼,最終誰贏誰負是「做出來的」。例如電動汽車、天然氣汽車或者其他能源,在某一個時點看都有發展潛力,最終誰跑出,那就看在推廣過程中,誰能更快地完善產業鏈、降低成本,誰就能推廣成功。香港只是一個細小市場,又沒有自己的產業鏈,這種地方只能跟隨別人的標準,不可能自己制訂標準。

  中國內地就是因為有龐大的市場、最完整的產業鏈,中國搞電動車,可能迅速展現規模優勢,把成本降下來,最終一定可以將自己選擇的新技術成為最有競爭力的新技術。香港要做的,就是跟隨內地的技術標準。技術,是不需要有「兩制」之分的。

[责任编辑:黄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