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村鐵閘凝聚抗英血淚史-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专栏

圍村鐵閘凝聚抗英血淚史

2020-07-27
来源:香港商報

  吉慶圍鐵閘在6日戰爭中被作為戰利品帶回英國,20多年後歸還。

  今天去錦田參觀新界圍村吉慶圍,大家會注意在圍村大門兩旁,有一對鐵造的閘,這對鐵閘正是紀錄了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的一段血淚史。

  英軍大炮轟擊石頭圍陣地

  吉慶圍與永隆圍、泰康圍、南圍、北圍和泥圍合稱「錦田六圍」,是北宋鄧符協來此定居,後人鄧伯經在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築圍村居住,最初並無圍牆,但由於明末清初地方多海盜,所以鄧珠彥和鄧直見才加建圍牆,成為一個小城堡。

  1898年英國強迫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1899年4月接管新界,當時清政府無能,但新界的鄉民不願被殖民地統治,因此進行反抗,其中參與包括屏山、廈村、十八鄉、錦田、大埔七約中泰坑(今泰亨)林村、粉嶺及雁田及懷德鄧族人士。

  英國殖民地政府,原本打算在大埔小山上,豎立一個掛國旗之旗杆,以示其統治,4月14日,鄉民把這旗杆燒毀,125名英兵被派到大埔鎮壓,但不久反被鄉民包圍,英艦「名譽號」(HMS FAME)在海上開炮,轟擊無反抗力的鄉民;17日,英軍攻打逃入林村山上的鄉民,英軍一名軍醫受傷;18日,約1600名村民攻擊在上村的英軍而被擊退,英軍用大炮轟擊石頭圍陣地;4月19日,鄉民在武器不如人的情況下,向英軍投降,由於鄧氏是反抗的主力,因此英軍把吉慶圍及泰康圍兩處鐵閘,作為戰利品帶回英國。

  六日戰爭的關鍵人物時任輔政司駱克,其珍藏中有親手繪的平定新界村民衝突路線圖(局部),交叉符號為發生衝突的位置,可見在大埔墟至錦田之間有多場打鬥。香港歷史博物館提供圖片

  戰事致約500村民戰死

  英國更順勢把責任推在九龍城寨的清朝官員身上,把他們趕走,九龍寨城變成三不管之地。

  這鐵閘由駱克送給港督卜力(卜公碼頭之名),樹立於其英國別墅。當時有約500村民戰死,立有公墓於沙埔,而英軍只有軍醫一人受傷。

  英殖民地政府事後把事件淡化,香港歷史書本上幾乎沒有提及此事,有的也只有一言半語,所以不少人不知詳情。1925年鄧伯裘向港督司徒拔請求,發還吉慶圍鐵門,殖民地為了安撫鄉民,用懷柔政策,在英國尋回鐵閘放回吉慶圍。

  今天那些高舉龍獅旗,自命本土派的年輕人,有多少人詳細了解這段歷史,香港先民反抗殖民地不公平的統治,所流的血淚是否白費呢?

  【作者簡介】蔣匡文博士畢業於香港大學,是執業註冊建築師,香港政府認可人士及中國一級建築師。少年時對中國古建築文化產生興趣,拜術數大師王亭之為師,為其首徒。對中國文化掌故有所研究,常運用於其建築創作之中,著作甚豐,現為月刊專欄作家及網台節目主持。

[责任编辑:肖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