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8月18日舉辦了以「深圳經濟特區四十年:新使命與新探索」為主題的圓桌會,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馬洪基金會創會理事長、深圳市委原副秘書長李羅力,哈工大(深圳)經管學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長唐杰等多位國內著名專家學者,在會上共同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深圳經濟特區建設的歷史經驗,並展望與探討新形勢下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前景,以及在全面深化改革、探索創新驅動發展、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等重要使命中的責任與擔當。
樊綱:先行先試功能仍需減持
樊綱在會上回答了深圳經濟特區還「特」不「特」的問題。他表示,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大成就、一大亮點,或者說是一大經驗。雖然特區模式中的成功經驗被復制到全國各地,比如制度的創新、如何開放發展、如何發展民營企業等經驗被全國各地借鑒和參考,但特區的功能還應該繼續堅持。中央支持深圳建設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就是繼續要發揮先行先試的功能。而且深圳也確實有一些特殊之處,比如擁有地方的立法權,一些政策可以先行先試不需要經過中央批准。
樊綱指出,深圳既是特區、又是先行示范區,還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未來深圳在「雙區」建設中能夠發揮作用的還在于特區的特殊身份,在于能夠、應該發揮先行先試的功能。「深圳在對外對內雙循環、在先行示范區和大灣區雙市場的發展過程當中,也都可以繼續發揮先行先試的作用。」
李羅力:深圳要成為新時代發展民營經濟的樣板和示范
李羅力在會上做了題為《新時代深圳改革開放再出發的若干思考》的演講,內容包括深圳要成為新時代發展民營經濟發展的樣板和示范、要成為新時代中國科技創新的基礎研發基地、要成為新時代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戰略結點,以及深圳要成為新時代社會體制改革的樣板和示范。
對深圳為何要成為新時代發展民營經濟的樣板和示范的回答,李羅力認為,深圳的成功就在于民營經濟,正是強大的民營經濟創造了深圳經濟發展的奇跡。所有的創新也好、改革也好,深圳的高科技發展也好,主要是民營經濟。而深圳民營經濟能夠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深圳在思想觀念轉變上,在解放思想上,深圳是做得最好;另一方面是深圳是新建的特區,沒有內地老工業城市或老中心城市所長期形成的計划經濟體制的桎梏,比較容易突破和創新原有的體制。此外,還包括深圳在發展歷程中始終都建立和維持了良好的政企關系、深圳是比較注重法制的城市,以及深圳的社會誠信度比較高,政府講政府的誠信、企業講企業的誠信,已經形成良好的社會生態和氛圍。
「因此,深圳經濟特區要在未來繼續發揮中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和示范地的作用,就要繼續更好的大力發展民營經濟,要為深圳的民營經濟創造更好的政策環境、營商環境、金融環境、法制環境和誠信環境。」李羅力說,要充分利用深圳的地方立法權、日益完善的市場機制和日益成熟的金融及法制誠信環境,解決目前國內民營經濟特別是中小為民營經濟發展的痛點和難點問題。不僅如此,深圳還要把搞好民營經濟的做法和經驗進一步向全國推廣,要推動中國民營經濟發展,這是深圳經濟特區在後面要繼續發揮的重大作用。
何杰:深圳金融業優勢有望繼續巩固
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何杰在會上探討了深圳的金融業過去和未來。何杰認為,在過去40年,深圳金融業的支柱地位已經形成,深圳金融業增加值位居全國第三的地位已相當穩固。深圳金融業質量效益居于全國前列,30萬金融業從業人員創造全市1/6的GDP、1/10的稅收,銀行的不良率到今年6月底只有1.42%(全國的比重是1.94%),而在證券業里表現尤為突出,今年上半年淨利潤是第二位,證券業收入在全國是第一位,保險業資產總額5萬億元,也是全國第二位。此外,深圳資本市場發展全球領先,並擁有完整的金融科技生態。
展望「十四五」,何杰提到,在「雙區驅動」的大背景下,未來深圳應在保障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推動「金融+戰略」,推動金融業的改革開放,然後打造三個中心:全球的創新資本形成中心、全球的金融科技中心和全球的可持續金融中心。(記者朱輝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