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經濟特區40歲生日之際迎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一周年。改革開放再出發,深圳未來將是怎樣的城市空間面貌?
8月18日,深圳市規划和自然資源局党組書記、局長王幼鵬做客深圳廣電集團89.8頻道“民心橋”節目,“劇透”以“以人民為中心”正在舉全市之力高質量編制的《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划(2020-2035年)》要點,並通過熱線回應市民關切。
深圳市規划和自然資源局党組書記、局長王幼鵬作客“民心橋”節目(右一)。
深圳年內將完成2035年版藍圖編制
王幼鵬表示,當前,深圳舉全市之力正高質量編制《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划(2020-2035年)》。這份建市以來第四版城市總體規划,將全面落實“先行示范區”提出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和五個“率先”任務,努力描繪“先行示范區”建設的空間藍圖。新版“總規”年內將編制完成,明年上報自然資源部審批。
深圳市規划和自然資源局党組書記、局長王幼鵬接受媒體采訪。
打造高品質國土空間,深圳將在新版“總規”上體現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先行示范,主動融入全省“一核一带一區”發展新格局,增強以深圳大都市圈為核心、對接周邊城市的引擎功能。
在生態文明保護上先行示范,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深圳。具體而言,將完善“自然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三級公園體系;加強自然保護地管理和生態修復力度,至2035年全市建成立體綠化面積1000萬平方米,建設2500公里綠道,1000公里碧道;實施“山海連城”計划,構建“一脊一带十八廊”的城市生態骨架;大力推進森林入城,到2035年森林覆蓋率保持在37.5%以上。
珍稀瀕危候鳥黑臉琵鷺在深圳灣濕地越冬。(鹿向榮攝)
新版“總規”顯示,2035年的深圳城市重點片區將生機勃勃,形成一批“品牌之作”:編制光明科學城空間規划綱要,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陣地落戶深圳奠定堅實基礎;編制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空間規划綱要,描繪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策源地的藍圖;編制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方園區空間規划,開啟深港協同發展新篇章;密集推進福田、鹽田、龍華整體城市設計和前海、香蜜湖、海洋新城、國際會展城、坪山高新區、燕子湖、光明中心區、西麗綜合樞紐、大運新城等片區規划設計,城市核心引擎功能顯著增強。
深圳北站樞紐城市設計國際競賽第一名概念圖。
推動民生“七有”走向“七優”
王幼鵬說,深圳牢記“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的要求,着力推動先行示范區的民生“七有”走向“七優”。
打造住有宜居的民生幸福標杆,深圳今年加大居住用地供應比例,並計划至2035年將居住用地供應比例提高至25%,住房總量達到7.2億平方米以上,常住人口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40平方米以上。新增建設各類住房170萬套以上,其中公共住房不少于100萬套。今年,深圳計划供應的居住用地較去年增加一倍,達到293.2公頃,截至目前已供應75宗,完成全年供應量的56%。
謀划更優質的公共服務,深圳加大幼有善育、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老有頤養等相關民生設施的供地保障,構建“市級-區級-社區級”三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規划到2035年,深圳人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達到5平方米;教育、衛生、養老、文化、體育等社區公共服務設施15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99%。
今年,深圳安排了520.8公頃的新增用地建設公配設施,全面保障教育、醫療等12類民生設施項目落地。34所高中、深圳歌劇院等“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深圳質子腫瘤治療中心等一大批民生設施項目將從規划中躍然而出,陸續落地。
寶安中心區濱海文化公園將于8月開放。
守住工業用地紅線支撐實體經濟
王幼鵬說,2012年以來,深圳步入土地存量發展階段。在國家部委和廣東省的支持下,深圳率先拉開新一輪“土改”大幕,在存量土地再開發、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市場化配置等關鍵領域取得了重大創新突破,為全國存量土地開發先行示范樹立了“深圳標杆”。
光明科學城中心區城市設計國際競賽第一名概念圖。
深圳始終把工業尤其是實體經濟作為立市之本、強市之基,堅持“盤活空間、提質增效、集約發展”理念,在國內率先出台一系列法規政策,嚴守工業用地紅線,加快打造“兩個百平方公里級”(保留提升100平方公里工業區、整備改造100平方公里產業空間),打造高品質產業空間。2019年,深圳全球招商大會一次性推出30平方公里產業用地,並承諾“只要是符合產業方向和高質量發展需求的優質項目,一定有地可落”。
伴隨當天深圳地鐵6號、10號線開通带來的效應,王幼鵬回應市民關切時透露,到2035年,深圳將建成包括地鐵、有軌電車、城際鐵路等在內的軌道交通超過1300公里,覆蓋全市各區域,實現市民出門10分鐘能上軌,市內30分鐘通達、周邊城市1小時通達的高效能交通圈。
龍崗大運中心城市設計國際競賽第一名概念圖。
(作者:讀特記者 秦綺蔚 通訊員 劉靜靜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