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中醫】西醫學的形成和發展-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漫話中醫】西醫學的形成和發展

2020-08-24
来源:香港商報副刊

中醫學與西醫學二者各有其獨立的一套醫學體系,可以用「風馬牛不相干」這句話來形容。

文:吳文豹

現代西方醫學源頭,可追溯到十六至十七世紀。文化復興時期比利時人Andreas Vesalius (1514-1564)的人體解剖學,十七世紀英國人William Harvey (1578-1657)的人體血液循環生理學,都是西醫標誌性的成就。如果再向上追溯,二世紀羅馬時期的蓋倫Galen of Pergamum(131-201)以及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of Cos(約公元前460-前377)。希波克拉底是西方公認的「西方醫學之父」。西醫在近二百年內成為世界第一大的醫學體系,它的發展,一直借助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西方飛躍發展的自然科學有關。伽里略不是醫學家,但他在1610年設計出第一台可供西醫學開闢全新研究視野的顯微鏡。使醫學基礎從人體解剖深入到細胞微觀生理與病理上的層次。西方醫學在十八世紀的病理學研究就是在這小小的鏡片下起飛。簡單來說,西醫學是從微觀入手,在實驗室裏借助當代的新技術、新儀器,以微觀的細胞研究疾病,所以有人把西醫學稱為「實驗室醫學」。它們沿着「實物中心論」的思路,以識病求本為目的,以疾病為研究對象,用還原論方法去追索病因。因是微觀論,故西醫治病往往從局部出發,通過科技「偵察」(各種測試、檢查),如各種化驗、超聲波、X線、CT、磁力共振等手段,找尋「敵人」(病灶),然後發動局部戰爭,攻擊病灶。「動刀」(手術切除)、「動槍」(各種藥物注射),甚至發動全面轟炸(幾種甚至十幾種化學合成藥物口服)來消滅「敵人」,達到取勝目的。而中醫治病是宏觀論,從人的整體出發去考慮治病方案、重現辨證論治,羅列病者出現的症狀加以分析判斷。通過四診(望、聞、問、切)八綱(陰陽、表裏、寒熱、虛實)訂出理、法、方、藥。偏重人體功能性的調節與治理。所以說西醫治病是「辨病」為主,而中醫則「辨證」為要。

西醫因與中醫文化不同,因此在學科的認知方法、臨床手段、表達方式及研究中的動機和目的也不同。

現代科技的發展、不斷為西醫學注入新技術,使它隨着科技發展而發展。倫琴1895年發現了X線,不久就被應用到人體疾病檢查、診斷上形成了放射診斷學,近代的CT計算機體層成像、超聲波檢查、還有磁力共振成像(MRI),在手術上出現了伽傌刀、內窺鏡的發明、利用機械手作微創手術。人工關節置植、血管支架、人工椎間盤、人造骨架,心臟起搏器、電子生物假肢等等都說明西醫學發展依賴着新科技、新技術。由於在微觀及局部的思維指導下,西醫學把人體看成一種「機器」,身體器官為「零件」,在需要時可以「折除」(手術切除)、「置換」(換人工關節、血管、肝臟、心臟、腎臟等)來取得治療效果。

與科技界跨行業跨科目的結合越來越多,醫學上研究也越來越細,越來越多樣化、越來越深、越來越「微觀」。從而演變出許多新的學科,增闊了醫學臨床、教學的內容。

吳文豹教授,前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從事中醫臨床、醫學教學55年。曾在滬時從業西醫骨科臨床經驗達17年。在中醫骨傷、推拿、針灸及中西醫結合領域頗有造詣。對臨床、教學有獨特見解與理論學說。

[责任编辑: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