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脉搏】香港製造業要去美國化-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香港脉搏】香港製造業要去美國化

2020-08-25
来源:香港商报网

  凌昆

        日前美國宣布香港出口到美國的產品要改貼「中國製造」標籤,而非「香港製造」,以方便美國海關按內地貨品抽取關稅,對此無理舉措,香港在痛批之餘,還須採取短期及長期的實際、有效應變措施,在減低損失的同時開拓長遠發展新路向,從而化挑戰為機遇。

  霸權主義邏輯

  美國此舉並非新事,乃之前取消香港特殊待遇政策的具體落實措施。貨物貿易上香港享有的獨立關稅區地位,是由基本法及世貿法規,亦即中國及國際法雙重保證,美國不視香港為獨立關稅區只是其單邊主義霸凌行為的體現。從基本法角度看,這行為破壞了「兩制」在貿易上的分立而變成「一國」。美國不斷誣指中央破壞「一國兩制」,其實美國此舉才是真正的破壞者,霸權主義邏輯亦暴露無遺。

  從世貿角度看,美國擅自提高香港關稅乃明顯的保護主義行為,違反了世貿精神及規章。必須注意的是,香港產品不能任意改貼「中國製造」標籤,內地及香港同為世貿的獨立關稅區,標籤並非可以調亂而須與產區相符。過去香港一些紡織製衣產品輸美受配額限制,有廠商便取巧先運到其他地區並貼上當地製造標籤後輸美,與美國同屬北美自貿區的墨西哥成了熱門轉貼點,美國對此亦曾嚴查。

  投訴與還擊手段並用

  對於美國無理之舉香港政府向世貿投訴,此乃循國際法途徑追究的正確及必要做法,但可惜這必無效而只是立案存照。美國不把世貿放在眼內並曾威脅退出,固此對不利本國裁決自不理會,何況此等訴訟每每曠日持久。因此若要更有效反制美國,應效法國家的「關稅戰」策略,向世貿投訴與還擊手段並用。

  簡單的對等還擊是向美國入口徵收關稅,稅率與內地徵收的相同。當然香港可以「加辣」,動用其他壁壘控制措施(barrier control),如政府採購限制、入口配額和基於其他理由的禁制令,並加強反補貼反傾銷懲罰等。為減輕短期衝擊和提供適應時間,對必要又一時難尋替代的入口,可允許申請短期關稅豁免。由於香港是自由港,長期未有壁壘政策,行事前須有較長籌備期,且由於內地對美入口關稅過於複雜,可予簡化。

  啟動關稅戰對美國的不利多於香港;香港出口美國只有30餘億美元,有估計指約20億將受到關稅打擊,相反美國出口香港有300多億,順差很大。由於本港製造業佔經濟比重很小,出口赴美的更小,故美國關稅對本港整體經濟影響幾可忽略,但對個別廠商卻可能是重擊。港府應進行調查以了解情況並提供合適的援助。雖然不能補貼出口,但可協助生產轉型及市場轉向,和給予稅費優惠以對沖損失。對於由此失業的僱員則應提供轉工及培訓「援助」,並給予短期生活資助。

  香港應長遠打算

  除上述的適應及還擊外,香港還要有更長遠的打算:由直面美國制裁和中美走向脫的現實來作出重大結構性調整。筆者之前已指出香港金融業發展要走「去美國化」之路,看來香港製造業也同樣,要從市場及供給兩方面減少對美國依賴。可能一般市民都要如此,在消費、外遊、留學、移民等多方面減少美國的比重。

  這不單是香港要作出的轉變,現時內地同樣要做,而且已循此方向走了一段路。華為就是典範,在市場及生產投入供給上都盡快減少美國的比重。顯然,融入國家的大發展浪潮對香港來說已不是一個選項,而是唯一可行出路。兩地在中美鬥爭深化的大形勢下,必要更緊密合作共尋「去美國化」之路,放開舊的開拓新的。

  回顧二戰後歷史,香港已經歷了兩次超級結構性調整(mega-structural change):韓戰爆發後由轉口港走向工業化,和上世紀80年代隨內地開放工業北移後轉成國際服務中心。美國制裁很可能啟動了第三次調整,前兩次香港均能化危為機飛躍發展,這次又怎樣?事在人為,就看港人的作為了。

[责任编辑:黄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