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蒞臨光明街道 執筆記錄光明印象-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著名作家蒞臨光明街道 執筆記錄光明印象

2020-08-26
来源:香港商报

    今年7月,由八位當今中國著名作家組成的「品鑒嶺南」採風團來到深圳市光明區光明街道,登臨大頂嶺三橋、品鑒光明「三寶」,觀賞特色麒麟舞、與老光明人敘聊過往將來、在「心向光明」讀書會成立儀式上暢談城市發展中保留城市記憶。綠色生態、宜居宜遊、活力創新的新光明也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有感而發,執筆記錄下自己眼中的光明。(黃鳳鳴) 

  深圳掠影之「光明」的涵義

  作者:蔣子龍

图:作家蔣子龍

  蔣子龍简介:1941年出生於河北滄縣。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天津作家協會主席。1962年開始發表作品。1976年以短篇小說《機電局長的一天》引起社會強烈反響。1979年以《喬廠長上任記》再次轟動文壇,有「中國改革開放文學第一人」之稱。

  2020年盛夏,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又有了新的頭銜,簡言之「中國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這應是特區的「升級版」,自然令人神往。香港商報適時地邀約大陸作家,組成深圳採風團,我有幸忝列其中。隨看隨記,整理如下:

  以往來深圳,往往直奔高樓廣廈、燈火通明之處,看沙盤,觀影像,了解經濟奇跡,感受企業成就。此次到深圳的第一站,卻是剛建立不足兩年的光明區。穿過繁華的中心區,距離造型極為別致的科學城不遠,便是綠原闊野,阡陌縱橫。進入村落,古街兩側青磚綠瓦,大樹參天……不遠鬧市,又不失寧靜。我來深圳已記不得有多少次了,卻不知還有這樣一個去處?

  原來,這裏有「亞洲最大的養鴿基地」「國內最大的鮮奶出口基地」「廣東最大的西式肉製品基地」……在光明區下飯館,點飲品或甜品可以嚐到「牛初乳」。民間流傳的「光明三寶」中還有乳鴿和甜玉米。可見「基地」之稱,名至實歸。

  光明區崗巒起伏,多台地和衝擊平原,除去萬畝荔枝林、83平方公里的生態控制區,還有耕地2萬畝、近百平方公里尚未開墾的土地。且水域開闊,有大小湖泊28個,水深60米,水面相當於杭州西湖,這是「深圳戰略貯備水庫」。依照經典經濟學家的觀點:「土地是財富之母」,光明區豈不是深圳的「根據地」,是深圳的「後勁」之所在?現代發達國家,無不是「以都市為靈魂,以土地為根基」。

  光明區得名於「光明街」,光明街建制於明清,最早叫「公平圩」。1931年正式更名為「公明圩」,取「公正」「光明」之意,彰顯公道,辨別善惡。但公平之上還有正義,光明之上還有人道。所以,1958年初,為向香港供應蔬菜、副食,建立光明農場,深圳建市後成為寶安區的光明街道。過去光明農場的領頭人粱鑒時,今年已88歲,談起當年農場的酸甜苦辣如數家珍,皆成美好回憶。

  光明街有座大頂嶺,山不是很高,道路整潔,沒有垃圾不足奇,也沒有隨處可見、人們卻又見怪不怪的文字垃圾,就令人格外神清氣爽。山上山下古木森然,繁蔭重重,是早晨人們活動腿腳、強健身心的仙境一般的去處。

  他們還利用一個山崗修建了一座歸心台,高台周圍珍卉叢生,隨時異色。台頂建有回歸亭,亭外有敞闊的平台,清風習習,成為百姓夜晚消閒的妙處。每當夜幕降臨,深圳和香港的萬家燈火盡收眼底,四周一片光明,平台上有情侶私語,有孩子嬉戲,有各種男女在跳舞。78歲的老教師鄭秋元指揮的中老年合唱團,則在敞亮的亭子裏放聲高歌……我忽然想起弘一法師的名聯:「放大光明百千億;減除一切眾生苦。」

  「光明」的涵義--不就是饒益眾生嗎?

  心向光明讀書會

  作者:周桐淦

图:作家周桐淦

  周桐淦简介: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一級作家、二級教授。先後擔任過《雨花》雜誌副主編、主編,江蘇省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揚子晚報副總編輯,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等職。代表作有報告文學《多難的公理》《法與「法」的較量》《西飛的雲鳥》《智造常州》等。

  去深圳,知道有羅湖區、南山區、福田區、寶安區……你聽說過光明區沒有?如同1980年,中國改革開放兩年之後,人們才知道深圳市一樣,我想,多半讀者和我一樣,這一刻才知道光明區是2018年國務院批准設立的深圳新區。新區新在哪裏?她是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中的核心區域之一,地處廣深港中軸創新走廊的節點,面積156平方公里。和其他各區側重金融、製造、港灣、科技、空港等功能打造不同,光明區定位為生態高新產業新城。還有一句特別的介紹:這是深圳的最後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

  光明區還新在哪裏?在深圳舉市籌備慶祝特區建立40周年的時候,光明區光明街道委託香港商報請來了8位作家,參加他們的「心向光明讀書會」。一邊是聲勢浩大的40周年大慶,一邊是區區五、六十人的讀書交流,似乎是宏大敘事中穿插了一段竊竊私語,作家們走進光明街道圖書館時還有人犯嘀咕,但一道「問答題」讓大家安靜了下來:「城市發展怎樣留下城市記憶?」作家代表團團長是蔣子龍,國家表彰的「改革先鋒」中兩位作家之一(另一位是逝去的路遙)。蔣子龍與深圳建市的第一代領導梁湘、李灝多有交往,對共和國的改革文化有很深的思考,對深圳的昨天、今天、明天也有?獨到的見解,他從當年368米68層的金茂大廈,談到今天660米116層的金融大廈,反問,城市的地標建築究竟能不能代表城市的記憶?

  話筒傳到我手上的時候,面對簽書台上堆放?的數十本《智造常州》,我說我突然想起寫作這篇報告文學的一個遺憾。為了採寫本書,我在常州生活了4個多月,有天晚上,在常州新區的一家24小時書店,我遇上了幾名沒有回家的小學生,一了解,小家夥們是「寄存」的,父母都是外地前來創業的新常州人,年輕、專業,幹的是「智造」,工作經常加班加點,甚至沒日沒夜,24小時書店就成了這些孩子的託管班,託管班除了書店營業員管理外,還有志願者自動輪流值班。對於一個新興的工業城市來說,這實在頗具新鮮意味,我與書店老闆約好再去聊聊,特別想約幾位志願者和孩子的父母聊聊,可惜,後來因為春節、因為一場連續幾天的大雪,這一採訪未能繼續下去。現在想來,留下了莫大的遺憾,這不是非常難得的城市記憶?--對創業的「新常州人」、對樂獻餘熱的志願者、特別是對「被寄存」的孩子,包括對我這樣的採訪者,這樣的「城市記憶」是個人的經典際遇和收藏,更是一個城市智慧鏈條的構結和傳遞,比起一些所謂的地標性建築,留給人們的記憶可能會更久更久!

  評論家丁曉原曾這樣介紹《智造常州》:這是第一部獻給「中國製造2025」的報告文學,由「製造」到「智造」,常州的科技興市之路,正是中國式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心向光明讀書會」向深圳市民推薦閱讀《智造常州》是這個原因嗎?我在光明區的發展藍圖中,一下子找到了與《智造常州》中相關的「同類項」--石墨烯。深圳有石墨烯應用技術研究院、石墨烯製造業創新中心示範基地,常州西太湖有石墨烯小鎮、石墨烯科技產業園。曾經,新華社述評這樣介紹,世界石墨烯產業看中國,中國石墨烯應用看江蘇,江蘇石墨烯的大本營在常州。石墨烯是新能源材料,超輕、超薄、超硬、超導電、超滲透,實驗數據已經證明,新能源汽車在石墨烯材料鋪就的公路上行駛8分鐘,就可自動充電運行1000公里,我是2018年底在西太湖邊的湖濱大道上,聽到這樣的遠景描繪的,而2020年7月,正在施工中的「深圳最美山湖綠道」,顯然預留了這樣的「石墨烯之路」。身在深圳大頂嶺,鳥瞰光明區氣勢恢宏的「山湖綠道」生態科技區的時候,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西太湖邊的一幕,左手與右手一樣緊緊地攥?。

  光明街道要我寫點什麼,我恭恭敬敬地留下這樣幾句:難忘光明行。人說「山高人為峰」,我說「人高書為峰」,愛書的光明人會創造出深圳新的高峰!

  光明的光

  作者:沈念

图:作家沈念

  沈念简介:1979年出生,湖南岳陽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碩士。作品見於《人民文學》《十月》《中國作家》《新華文摘》《小說選刊》《中華文學選刊》《小說月報》《中篇小說選刊》等文學期刊和選本,著有作品集《時間裏的事物》《出離心》《燈火夜馳》等七部。曾獲第二屆三毛散文獎、湖南省青年文學獎等。曾任教師、記者多年,現為湖南省作協副主席。

  吃飯的房間有一面闊綽的落地窗。透過玻璃,不遠處的大博山,綠色葳蕤,隱約可見被茂密荔枝林掩映的水紅色屋頂,香港商報的朋友說那是八十年代建的亞洲最大的養鴿場,翻過山有大片的玉米地和奶牛養殖場。站在更遠一點山頂上的,是銘記?特殊歷史意義的回歸亭公園,落日映照,回歸亭金頂飛檐,像是浮在一片亮光的波浪之上。

  城市叢林突然遇見這片綠野,確是有些興奮與訝異。這是抵達深圳光明區的初印象。一個陌生的地方,記憶還伴隨?味道而留存。第一頓飯就記住了光明三寶:乳鴿、甜玉米、牛初乳。三塊飲食招牌,也是在間接講述?這片土地不同尋常的個性與來歷。

  坐在面前的梁鑒時老人,精神矍鑠,一點都不像是已年近九旬的樣貌。1958年春節過後,他跟隨廣東省農墾系統的一千多名下放幹部,帶着「辦公桌椅物品」,帶着籌建光明農場的任務來扎根了。那時的梁老還是個活力奔放的小夥子,六十多年過去,青春與時光,激情與夢想,他的人生和這片土地已經燒製成了一件不可分割的瓷器。梁老清晰地記得,兩位老紅軍與幾個年輕人討論取名時說:「我們帶着光榮的使命來建設,前途是光明的,就叫光明農場吧。」開荒、種地、蓋房、打井、修水庫、建場部……白手起家、胼手胝足的奮鬥征程;開放包容、勤儉傳家的僑民文化;改革改變、創新創造的光明品質,濃縮在梁老的精短講述中。他記憶力很好,臉上平靜,也不時會流光溢彩、眉飛色舞。畢竟,他與這片在發展中改變的土地有?深刻的關聯,是見證也是創造。歲月藏在他臉上的褶皺裏,那是時光的刻骨銘心,時代的積澱傳承。我們眼中光明的前世,就是老一輩人的青春奮鬥和激情燃燒的記憶。

  梁老腰間掛着的手機響了,打斷他的講述。出口成詩的羅煥榮是歸僑的優秀代表,張口能唱的鄭秋元是紅色黨建的踐行者,開口聲震的黃九淵是光明建設的實幹家,幾位「四零後」老人,打開話匣子也就打開了記憶的閘門。偏巧那個時間段,他們的手機像約好般叮鈴作響,此起彼伏。著名作家蔣子龍打趣:光明的老人都很忙!光明人忙碌,是一件好事。遊弋於深圳特區40年改革大潮,波浪的濤聲搭起一座沿海「宮殿」,從過去到現在,光明人埋頭忙着為「宮殿」添磚加瓦、雕樑畫棟。去看光明紅橋,蜿蜒四公里的景觀步行橋像條紅絲帶,穿山越水,向綠色深林延伸。風吹林動,紅絲帶仿佛也跟着一起飄嬈着。我們老家有句俗話,紅配綠,看不厭。紅橋綠林,立顯活潑生動起來。光明橋不少,沿着大頂嶺的潔淨綠道向上步行,圓形浮橋新穎別致,長臂探橋刺激驚險,連山懸橋風景獨特,橋和叢林、水塘、花海,向人們開啟這條最美山湖綠道的健康體驗之旅。站在高處,遠處的腳手架、林立的樓群,都變成了繁茂綠色的點綴與修飾。我想,特區城市高速發展中這片綠地保留住的田園風光,何嚐不是搭起的生態與現代之間的橋樑。「橋樑」也連?歷史與當下。光明農場的承載,當初就是為了給香港提供副食品。八十年代,光明農場大規模種植中科院剛成功配種的甜玉米,首吃螃蟹,接着乳鴿、奶牛的養殖也跟着推廣開來。在深圳這片經濟熱土上,以農墾和農業種植起家的光明人寫了一手漂亮的農業文章。晨光牛奶、光明乳鴿、光僑食品、鵝蛋荔枝等,成了一張張特色鮮明的「地理標誌」。

  當地朋友說,今天的光明農場還有一座「大觀園」。山水環抱的數十平方公里山林,有飄香如畫的萬畝果園花海,有清波鱗浪的碧湖水塘。誰會想到,高樓大廈中開闢出來的綠野桃源,是一個農場孵化出來的新天地。破舊出新需要勇氣,更不可缺少犀利眼光。走進位於逕口古村的華僑城展示大廳,玻璃幕牆外,玲瓏草地上,一隻孔雀悠閒踱步,並不為走過的人群所驚擾。展廳是依託一幢舊房子改造而成,卻充滿設計感。城市的資本與現代經營理念引入到農村,生產、生活和生態的高度融合,是一個田園綜合體的規劃,更像是在給人們描繪一個七彩的田園夢。

  這個夢想是光明的本色特色,也是她的變形涅槃。光明街道麥雄光書記是萬千光明追夢人中的一員。他津津樂道,新村改造成一個精緻、多樣的田園商業街區,舊村保留特色打造舊村新貌,僑村清障後可親密接觸田園景觀……田園綜合體,於我而言是個陌生的語詞。光明人實施中的田園綜合體計劃,不僅是要展現農耕文化的魅力,也是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未來的逕口田園綜合體,我們能看到什麼?我從光明人自信的目光中讀到的圖景,是成片種植的油菜花田、蕎麥花田,馬鞭草景觀田、荷塘月色等不同的主題風景,是一個休閒出遊的新打卡地。

  風景也是生產力。麥雄光這位土生土長的光明幹部的理念中,田園綜合體一頭連?的是美麗鄉村、都市人的田園夢想,一頭連?的是鄉村商業價值的提升,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我喜歡他這樣接地氣的幹部,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光明人的自信,大抵也源於這裏古樸厚重的特色文化、鮮活豐富的民俗風情、追求美好的改革激情,更是源於因綠色而汩汩湧動的發展活力。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國家綠色生態示範城區和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城區……光明區作為深圳的孩子,一出生就是含?金鑰匙長大的,也可以說,是光明人很早之前就在給自己打造?一枚金鑰匙。車過光明大街,道路兩旁殘缺的舊建築,轟鳴的挖掘現場,遮擋不住一條大街曾經的喧嘩。這是光明人心中的「深南大道」。沿路過去,當地朋友指着兩邊建築,說這是光明集團辦公大樓、光明招待所、公交車總站、好光明酒樓……這條沉澱?光明繁華光陰和成長記憶的街道,將伴隨?拓寬工程賦予新的內涵。

  幾年前,光明街道立下了建設一個「科學家的家」的目標,這個目標背後是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宏願。未來光明大街,是一條雙向6車道的綜合性主幹道,也是樹立深圳北部中心「城市心臟」形象的康莊大道。那個備受矚目的光明科學城,規劃面積99平方公里,中心區之外的裝置集聚區、產業轉化區、藍綠活力環的設計,令人聞之振奮。一張藍圖幹到底,再過五年,光明將成長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再過十年,光明將培育出一批引領未來發展的新興產業集群;再過三十年,光明將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學中心,成為新一輪國際科技產業革命的策源地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中國引擎」。一條新生的街道,通往「中心蝶變」的現實光明,也是通往「科技領先」的未來光明。這個大手筆,是深圳為可持續發展,對標世界頂級城市跨出的精彩邁步,也是光明人的勇毅擔當和不改初心。我理解了,為什麼是光明?也因為人、生態、科技,光明在我心中,就有了顏值,有了光芒,也有了高度。

  我在深圳的城市版圖上尋找光明所在,這個被賦予多義的所在。它不僅是一個代表地名的名詞,是摹狀生活的形容詞,也是擲地有聲的及物動詞。光明的變化,是踩?40年深圳特區改革發展鼓點的嬗變,是不忘初心的日新月異、繼續前行的翻天覆地,更是她由內而外散發出尺壁寸珠的奪目光芒。我想,光明的鋼筋水泥、綠地山水,一直在安靜地生長。光明的光,是奮鬥之光,是綠色之光,也是夢想之光。光不是依賴深圳這片特區而生,是自帶光芒,也是自有聲響。光明的命運,又是與深圳的命運,和國家命運是密切關聯的。40年的對內改革與對外開放,如鳥之雙翼,扇動起這片土地的振翅飛翔。如同蝴蝶的翅翼之風,亦能吹皺遠方的浪波。

  猶記得到光明的當晚,步行上回歸亭公園,1997棵荔枝樹仿佛城市繁星散落闌姍夜色裏。一群中老年的「紅小二」合唱團成員,引吭高歌,在萬家燈火和靜謐夜景裏,向我們這群異鄉人動情地抒唱著新時代的光明所向。

  光明行

  作者:羅光輝

图:作家

  羅光輝简介:原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政治部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理事、江蘇省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出版有《似水流年》《軍號與玫瑰》《秋色之旅》《令人眷戀的風花雪月》等。

  一

  退休以後,作為一個寫作者,我比較有興趣參加的活動是「採風」。「歡迎你們來採風!」「在我們這裏好好採採風!」這些話常常讓我覺得不安。

  7月,來到深圳,手機收到的活動日程上赫然寫?「採風活動安排」。第一站,光明。光明,是深圳市的一個區,位於廣深港發展中軸,是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之一。光明區年輕,2018年9月才正式掛牌成立。開啟光明區的採風之門,是從美味開始的。蕭伯納說:沒有比熱愛美食更真誠的愛。《尋槍》編劇凡一平感受深刻:美食也是城市記憶的一種文化,美味能激發人的創作靈感。

  說到美味,到過光明的人,誰都難忘「光明三寶」:紅燒乳鴿、甜玉米和牛初乳。乳鴿到處都有,但光明乳鴿有「天下第一鴿」的美譽。聽光明人介紹,光明乳鴿皮脆,肉嫩,骨香,鮮美多汁。擰下鴿翅,不時有鮮美的湯汁流出,吮吸入口,整個味蕾細胞都會沸騰不已。光明甜玉米香甜爽口,用蒸籠密封烹製,營養不流失,吃完乳鴿吃玉米,清爽、去油膩。光明玉米是光明農場自己生產的,鮮嫩多汁,營養豐富,黃白相間,生熟可食。所以又稱「金銀玉米」也稱「水果玉米」。晚餐時,我鄰座的一位同志連吃了兩條,嘴巴還在咂吧咂吧,還想吃。光明牛初乳是指牛生產後72小時內分泌的乳汁,來自光明集團的奶牛場。據說,牛初乳含有7種以上的生長因子,免疫球蛋白,生物活性?及人體所需的微生素和微量元素。燉好的牛初乳盛放在白色陶瓷蠱內,晶瑩乳白,用勺子一攪像豆腐花,我平時不太愛喝牛奶,可舀一勺牛初乳放進嘴裏後,人感到特別爽,我一口氣喝得精光,最後還用舌頭舔了幾下,滑膩餘香回味無窮……

  說實話,那天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不是這三寶,因為沒有儀式感,有儀式感的是品嚐光明燒豬。光明燒豬體型較大,不是小乳豬,燒製時間長,一般要七八個小時,燒製方法獨特,土氣、地道。那天,採風團蔣子龍團長剪綵以後,大家帶上手套,喜歡那塊拿那塊。俗話說:打人不打臉,可燒豬最好吃的部位就是臉部,此處皮肉極具彈性,口感甚佳。燒豬的皮比乳豬更脆,更有口感,吃起來脆香滿口。大家你一塊,我一塊,吃得滿嘴流油,滿口溢香。全然不顧吃相,大俗就是大雅,不用筷子,抓起來就吃,方便,自然,爽!吃完飯,在公園裏散步,悠揚的歌聲,歡快的舞步,食物的香味,大自然的芬芳,融合在一起,格外生動,格外人間煙火。

  二

  書香,是最好的遇見。光明街道服務中心,熱鬧非凡。「心向光明讀書會」正式成立。當「改革作家第一人」蔣子龍和光明街道黨工委書記麥雄光共同為讀書會揭牌的時候,現場有一種「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的美妙。一陣又一陣書香在光明社區瀰漫,光明人喜歡這種香。

  討論「城市發展如何留住城市記憶」,8位作家敞開心扉,各抒己見。「城市記憶要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讓人民群眾在舒適的理念中生活」。心與心的碰撞,思想唱?光明的歌,思想照亮了城市記憶!我相信每一段記憶都有靈性,問題在於如何喚醒它。活動室內,愛好讀書喜歡寫書的人和倡導讀書喜好讀書的人坐在一起。暢談閱讀,暢談書香,暢談心向光明的情懷。作家把自己的簽名書,送給了光明人,光明人笑了,笑得非常開心。無論從哪個角度去丈量,書,在姑娘的懷裏是風景,在光明人手裏也是風景。當光明人手捧着簽名書和作家合影的時候,書香,接通了他們的精神血脈,此刻,境界升華,潤物無聲。這一天因讀書會而變得意味深長......

  三

  走進光明新區東面的徑口社區,一座廟堂式紅灰色的宗祠映入眼簾,透露?古樸肅穆。宗祠始建於南宋末期,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是深圳最古老的宗祠之一。走近宗祠,正門上的牌匾「黃氏大宗祠」幾個陽體大字雖歷經滄桑,卻依然光彩照人,似乎在昭示?什麼。門口楹聯「祖德永垂於秋盛,宗枝長衍萬代昌」的意思則很明白,表達了當年修建宗祠者對家族興旺的美好願望。細觀宗祠之全貌,頂有雙龍戲珠之裝飾,栩栩如生。樑有虎踞龍盤之畫壁,莊嚴肅穆。一看到龍盤虎踞之畫壁,我就想起了我工作生活了三十年的金陵城。柱有明清風韻之紅牆,巍峨古樸。人在宗祠,會萌生一種生生不息的尋根意識: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我的根在何處?

  維則堂內,嗩吶聲聲,鑼鼓家夥響起,麒麟翩然起舞。我屬馬,去過不少地方,看過舞龍舞獅,還沒看過舞麒麟。酣睡、甦醒、搔癢、舔毛、跌撲、騰躍,曲調鏗鏘有聲,樂感甚強,看得我熱血沸騰。慢說我,就連上世紀60年代初入伍的老兵蔣子龍也着了迷,不停地問這問那。麒麟舞,旋轉於心心相印的舞台,停留在迎新納福的世界,有聽不完的神奇故事,有說不盡的姹紫嫣红。

  仰望天空,一朵雲出現以後,又一朵朵姐妹雲依次排列在天空。我沒見過這麼悠閒飄逸的雲,潔白,溫潤,天使般地歌舞在「黃氏大宗祠」的上空。哇!太神奇了!天空出現了一幅圖,一幅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連東南方向的寶島台灣也很神似,採風團領隊蘭鈞然拍下了這幅神奇圖景,我也連拍連讚歎不已:祥雲!天祐中華!

  

  古村的會客室裏,四位年過古稀的老者,精神煥發,紅光滿面,其中一位和我同姓,姓羅名煥榮,是光明僑民生活的守望者。因見面時間短,我來不及問他的輩分。天下姓羅是一家,街坊鄰居稱他為:羅太公。我也這樣稱呼吧。他是越南歸僑的見證者,也是光明發展的見證人。另三位分別是:光明農場歷史見證者梁鑒時,紅色黨建精神踐行者鄭秋之和改革開放大潮中的建設者黃九淵。四位老人通過口述,和我們分享了他們在光明的艱辛經歷和精彩故事。

  金戈鐵馬的沸騰年代,前行,奮鬥,是一種習慣,一種本然,而回望則常常是一種情懷,一種境界。深圳歷經40年艱苦卓絕的飛速發展,成就驚世之偉業,看看今天的繁花似錦和蒸蒸日上,想着40年前的蕭條與寂寥,令人感慨萬千。如今的日子越是精彩,過去的奮鬥時光越具有感懷與記憶的分量。面對四位老者,面對往昔的人事,我們聆聽着,想象着,悸動着,感動着。他們身上有一種生命之光,蝴蝶用它蛻變的過程詮釋了光的力量。

  光明三記

  作者:李皓

图:李皓

  李皓简介:詩人、書法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理事,遼寧省作協全委會委員,《海燕》文學月刊主編。曾獲冰心散文獎、楊萬里詩歌獎、曹植詩歌獎以及陳子昂詩歌獎提名獎等。文學碩士,一級作家。

  1. 回歸亭之夜

  剝開1997顆荔枝,我們的眼睛

  要多濕潤,就有多濕潤

  這甜蜜的夜晚,時間濃稠

  相逢的歡愉,化不開

  細數97級台階,大博山的眼神

  被一些激昂的歌聲,墊高

  沿着回歸亭朦朦朧朧的飛檐

  在香江兩岸的彩雲間,漫漶

  一會兒追着淚珠一般的月亮

  一會兒追着星辰一般的萬家燈火

  不為別的,只為在那海鷗飛處

  找到你,並將你帶回到光明的巢穴

  還能有比回家,更讓人心裏

  亮堂的事么?當骨肉重新相連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都與傷心二字,撇清了關係

  大博山上的風,多少有些曖昧

  它隨着廣場舞跳動的時候

  那亦真亦幻的身段,因為一杯酒

  把汗水和身體裏的鹽,都點燃了

  一個「回」字,究竟隱匿了多少心酸

  那些不屈不撓的竹子,是不是

  香江兒女揮之不去的胎記

  當我們魚貫而入,竹節開始獵獵作響

  2. 謁黃氏大宗祠

  循著一隻舞動的麒麟,我一下子

  輕易地找到了炎黃子孫,其中的支脈

  紅與黑,或許就是中華民族

  最深情地肌理,形與神如此做派

  行如風,坐如鐘,站如松

  淡定,認真,不卑不亢

  威名傳家,把英雄高高舉過頭頂

  尚文,崇武,是神祇的提示

  祈求忠孝兩全,維則堂前橫刀立馬

  依偎?宗祠的門柱,我們就有了主心骨

  800年的宗祠,即使我們都不姓黃

  它又何嚐不是我們祖宗的神靈

  在逕口村,他們泰然自若地喝茶、下棋

  那生生不息的繁衍,紅山岩石柱

  透出斑駁的紅,麒麟舞一閃而過的臉

  南方的儺戲,總有歷史難以捕捉的風韻

  棟樑上虎踞龍盤,梧桐樹上百鳥朝鳳

  一個宗祠是一根鏈條,是血脈。緊緊

  攫住腳下的黃土,在黃皮膚下沉潛

  在得意的春風中,發出陣陣鳴囀

  3. 紅橋遐思

  兒時,你喜歡扎著一條紅紗巾

  在初春的田野裏,挖野菜

  挖著挖著,野菜一茬又一茬

  秋天老去,春天再生

  那條與你臉上的紅暈一樣的

  紅紗巾,不知道被春風

  吹到了哪個角落,或者

  被那條無名的河流,漂到了異鄉

  今年夏天,在深圳光明街道

  我看到一座鮮豔的紅橋

  與你臉上的紅暈一樣的橋

  它跨過車水馬龍的街道

  緊緊地拽住兩邊翠綠的田野

  那童年般的田野,也有綠樹和野菜

  也有無名的河流和鏡子般的湖面

  只是那野菜,根本沒人採挖

  那個街道的寬度,相當於當年

  我在壩上看你挖野菜的距離

  這段懵懂的鴻溝,讓我害羞了多年

  深圳,這個被許多人視為異鄉的城市

  是不是因為偶然拾到一條紅紗巾

  而突發奇想,建一座美麗的紅橋呢?

  如果我沒有老成一株明目張膽的野菜

  你還會像童年那樣,不敢看我嗎?

  

[责任编辑:刁瑾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