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毫助抗疫 靈草寄祝福-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揮毫助抗疫 靈草寄祝福

2020-08-31
来源:香港商報

  撰文:Janice 圖片:受訪者及明畫廊提供

  面對來勢洶洶的病毒,每個人都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減少與他人接觸,這樣的生活經歷了半年,不少人出現抗疫疲勞之態。在全民抗疫期間,藝術家並沒有停止創作,水墨畫家林天行就用畫筆鼓勵大眾繼續積極面對疫情,希望透過生命力強大、堅韌不拔的靈草菖蒲傳達抗疫的祝願。

  「我從小就喜歡畫畫,同時也非常喜歡大自然,經常一個人在山中、樹林中玩耍,享受着自然帶來的和諧寧靜氣氛。」林天行在接受本報訪問時分享他少年時期的經歷。

       2019年的作品偏向重彩,颜色鲜艳。

  打破傳統反映時代

  這位風格自成一格的畫家,擅於在國畫之中融入西方繪畫的布局及色彩,由於父母均是中文教師,在家人薰陶下,他對於中國文化格外感興趣,學書法、閱讀古文詩詞,當其父親得知他喜歡畫畫,便帶他拜師,學素描、學國畫,中西兼顧。他的視野也不再局限於居所附近的山及樹林,「從十五六歲開始,我跟隨老師到全國寫生,踏足內地逾10個省,回想起仍覺得山河壯觀。」正因為多次的遠行寫生,令年輕的林天行堅定地走上藝術道路。林天行在內地改革開放後移居香港,令他有更多機會接觸西方藝術,尋找屬於自己的水墨風格。「我有一段時間探究西方繪畫的表現主義、抽象主義、象徵主義等,研究當中的色彩、構圖、造型,發現無論是哪種媒介、工具都不重要。想要打破傳統,重要的是畫面構圖。」到了上世紀90年代,他更刻意避免在畫中加入瀑布、小船等傳統國畫元素,因認為畫家應表達與時代相關的事物、表達自我,所以取而代之的是日常可見的巴士、長椅、鞦韆等現代元素,形成帶有強烈現代風格的水墨畫。

  從荷花到菖蒲

  小時候外出寫生的習慣延續至今,林天行到現在也常於香港或內地寫生,他日常會觀察、繪畫荷花,但創作卻不會「照辦煮碗」,而是以荷花表達其生活感受。他的作品不但傳承了國畫精粹,亦融入了西方繪畫的濃烈色彩。一說到荷花,他即侃侃而談:「內地有很多大荷塘,多年前香港亦有,如以前元朗的荷塘我每年都會去,不過現在更多的是小荷塘,多數在上水、大埔。」荷塘給予他源源不絕的靈感,單是荷花本身集聚了點、線、面,花是點、荷花莖是線、荷葉是面,形態或盛開或含苞待放,隨着四季的不同,可謂千姿百態,以至於創作17年仍未厭倦。「我在2003年沙士時,創作了第一批屬於風格鮮明的荷花畫。面對病毒帶來的衝擊,讓我想起佛教中代表慈悲、和諧的荷花,便開始探索。」但自去年社會風波後,林天行開始描繪菖蒲,表達自己當時的內心感受。古時,菖蒲在文人心中有?特殊地位,曾有「無菖蒲,不文人」之說,與水仙、蘭、菊被譽為「花中四雅」,也有崇高不屈的品德,文人大多會在書房中置上菖蒲。在畫家眼中,菖蒲是他當時每日處於暴力當中,感到不安而繪畫的題材。如去年創作的《仰》,菖蒲線條錯落有致,野性與詩意並存,在明亮的橙紅背後隱隱透出半開的灰色荷花,別有韻味。

林天行作品《仰》,2019年。

 林天行作品《悦》,2019年。

  同一題材不同觀感

  林天行筆下的菖蒲有狂野一面,也有深沉一面,去年的創作偏狂野,今年的則較深沉。《幽思》是今年的作品,亦是畫家第99幅菖蒲系列作品,整體色調是黑白灰,描繪了自四方生長的菖蒲,他解釋:「今年遇到疫情爆發,是完全不同的心情,我感到生命的脆弱、死亡的威脅,所以作品整體沉重,與去年以重彩為主的作風完全不同。《幽思》中間分割成兩個畫面,可看作一扇門,打開是陽光那面。菖蒲代表堅韌,在荷塘、山澗附近常見,是隨處可見的一堆『草』,這種擁有長葉的粗生植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用以防疫驅邪的靈草,有去邪滅蟲之效,亦代表我對戰勝疫情抱有希望。」現正舉辦的「楚頌新聲.菖蒲集」展覽,展出畫家近兩年創作的逾30件菖蒲系列畫作,觀者可欣賞林天行筆下充滿生命力的菖蒲,從中感受畫作傳遞的抗疫正能量。

林天行作品《幽思》,2020年。

  畫家簡介

  林天行,1963年生於福州市,1984年移居香港,其作品於1987年入選香港當代藝術雙年展。1989年修讀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他曾在北京、香港、紐約、柏林、米蘭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常入選百年中國畫展、全國美展、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等,並在世界各地參與聯展。作品廣被中外機構收藏,包括中國美術館、西藏美術館、國家畫院、廣州美術館、深圳美術館、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禮賓府等。

  現為香港美協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香港分會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學會理事、第13屆全國美展評委、粵港澳大灣區美術家聯盟副主席、中國文聯全委會委員及香港政府特首選委會委員(文化界代表)。

[责任编辑:郑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