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民是深圳市鹽田區的金牌調解員,在當地頗有名氣,人們親切地稱她為「徐姐」。以她為名的「徐姐調解工作室」掛牌在鹽田派出所辦事大廳的一角,從早到晚,前來尋求帮助的群眾絡繹不絕,但她始終忙而不亂。
身份轉變,不變初心
2005年,鹽田街道籌建調解室,徐民成為第一批專職調解員,一干就是15年。「那年我39歲,是名教师,聽說街道在招聘調解員,我沒有猶豫就去應聘了。」
徐民的父母皆是共產党員,父親還是南下的干部,「為人民服務」是他倆掛在嘴邊的話。在她的印象中,父母總是在帮助困難群眾,有時還會拿自家用品救濟他人。為了把助人為樂的精神貫徹到底,父母甚至將4個兒女取名為「為人民服務」,徐民排行第三。「從小耳濡目染,覺得帮群眾解決問題是做好事,成為調解員也算實現了父母的希望。」徐民笑道。
「徐姐調解工作室」的牆面上,掛滿了企業和個人送的感謝錦旗,它們是徐民「為人民服務」的最好印證。
深圳人民調解工作的見證者
今年正值深圳特區建立40周年,徐民也在這個日新月異的城市里生活了近27年,斗轉星移中,她見證了深圳人民調解工作的發展變遷。
「2005年剛從事調解工作時,我們辦公室既沒有電話也沒有電腦,連《人民調解協議書》都是手寫的。」隨着人民調解工作逐漸受到社會重視,司法局、街道辦等有關單位立即為他們補齊辦公設備,改善工作環境,大大激發了調解員的工作干勁。
在徐民看來,15年間變化最大的是人們對待調解的態度。過去,群眾即使遇到糾紛也不願找調解員,雙方缺乏信任。如今,人們法治意識越來越強,「有事找調解員」已成為首選。習慣與信任,往往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這一切都離不開調解員們的努力工作。
今年年初,鹽田街道創新「三前移」矛盾糾紛調解新模式,徐民作為「後方坐陣人員」感觸頗深,「這半年明顯感覺工作壓力變小了,排查員將很多矛盾糾紛化解在一線,調解效率得到很大提升。」
願為女性當事人「撐把傘」
身為女性,徐民更容易與糾紛中的女性當事人產生共情。在她調解的無數宗案件中,有一宗涉及孕婦的糾紛讓她記憶猶新。
具體發生在哪一年,徐民已記不清,只記得那晚9點,民警带着一名懷胎6月的孕婦來到警民調解室,她哭着表示自己價值200萬的重櫃貨物被司機扣下,因當晚為最後截關時間,如果延誤會造成巨大損失,情急之下只能報警尋求帮助。徐民很快抓住問題關鍵,一番情緒安撫和詢問後得知,原來是當事人未支付司機運費導致糾紛發生,于是立刻聯系貨櫃司機前往調解室參與調解。
經過2小時的勸說,司機終于答應先歸還貨物並運送至鹽田港,待返回後再就運費達成和解。「那天幾乎熬了個通宵了,但只要能夠圓滿解決糾紛,便不覺得辛苦。」為女性解憂似乎讓徐民更有成就感。
自從成為專職調解員,加班加點工作對于徐民而言已是常態。當被問到是什麼讓她在同一崗位堅守15年,她說:「無外乎『熱愛』兩字」。
因熱愛她放棄休息,紮根調解室,選擇站在離群眾最近的地方,用行動鑄造調解「金標品牌」。(徐豔琼 熊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