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青講港】疫情之下書店的機遇與挑戰-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港青講港】疫情之下書店的機遇與挑戰

2020-09-10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協會成員 趙陽  

      隨着第三波疫情態勢漸漸好轉,書店的人流漸漸多了起來。但是,書店行業到底有沒有為「後疫情時代」做足準備?換句話說,書店如何在「人類與病毒可能長期共存」的前提下找到發展出路,迎接挑戰、抓住機遇?依我看,實體書店不能簡單地套用「書店+線上」的模式來應對時代的發展和疫情中的困境,更要立足於打造自身的產業鏈,加大創新力度,從單一的商品售賣平台向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交流場所轉變,才能自救和發展。

  讓「互聯網+」有溫度

  假期,我去本港某知名連鎖書店消費,讓我比較失望的有三點:一是佔地近萬呎的書店,竟然沒有一台可供查詢書店存書情況的電腦,我只好在書架之間慢慢搜尋;二是當我去服務台遞上書目清單詢問情況,服務人員一聽我每一樣圖書要購買五本時,不是熱心地為我調貨和想辦法,而是如釋重負般地告知,「沒有那麼多存貨,你換家店去買」;三是我看到店家推出了掃碼入會的會員服務,下載了App後卻發現,裏面的應用設計不但不夠美觀大方,而且使用起來並沒有和物流等配套起來,只有積分功能而已。我感覺,這樣的「互聯網+」是沒有溫度的。

  有溫度的「書店+互聯網」,應該是:除了做好將書籍搬到電商平台上售賣等簡單的平台延伸以外,還要在互聯網平台上為文化內容「策展」,邀請知名作家參與線上分享,為線上書店開拓更多的文化空間。這一點,香港的書店不妨向內地的品牌活動借鑒:今年疫情期間,北京某書店聯合一眾文化機構共同發起「星夜聯航」活動,每月策劃4至8場統一主題的線上活動,內容涵蓋詩歌、文學、影像、音樂、戲劇等文化藝術多方面。此外,深圳書城通過微信公眾號等平台,策劃開展「每日好書」「摘讀日記」「為你讀詩」等聽書薦讀活動;成都尋麓書館、南昌青苑書店、上海樂開書店等,也請來了許多學者或老師,舉辦了多期線上薦書和書友會。

  更新觀念尤其重要

  不論是數位化時代,還是數智化時代,書店的發展機遇正是在於觀念的更新,從出版社拿來的書放在書架上,賺批零差,早已不是書店應有的時代內涵。在拓展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書店逐漸從單一的商品售賣平台向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交流場所轉變,也是書店為自己開拓文化資本、立體化品牌形象、增強粉絲黏度的重要途徑。產業鏈對書店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一家書店只有靠有特色的商品、活動和服務,才有希望電商平台的賽跑中開闢出一條差異化的競爭道路。香港的書店,要想存活下去、並且活得愈來愈好,就必須打造一批具有香港本土特色的線上活動,把書店的線上與線下,都做成文化交流的平台,用「書店」這個支點,撬動文化與互聯網產業的共生共融,這亦是香港文化市場繁榮的重要機遇。

  

 

 

[责任编辑: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