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中醫】中西醫學兩種不同的教育「鏈」-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漫話中醫】中西醫學兩種不同的教育「鏈」

2020-09-14
来源:香港商報副刊

  中西醫學俱有完全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二者存在着本質上的差異,尤其是在「醫學教育」上中醫有中醫教育,西醫有西醫教育。一個醫學要發展、要傳承,其中教育是關鍵,是醫學事業向前延伸的發展「鏈」中的重要一環。

文:吳文豹

中西醫學因為文化差異,形成了兩條醫學的發展「鏈」。

  現在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西醫學它能迅速的發展「鏈」。主要靠「二手」。一手是它跟隨時代的科技發展,利用新技術、新科技的創造發展來充實、提高,發展其醫學內容。出現不斷創新、不斷向前發展。一手是系統的、符合其本身特點的醫學教育,所以說西方醫學的發展是有一條符合其本身特點的發展「鏈」。這條醫學發展「鏈」是:它把緊貼時代的每一個科技新發明,融合醫學中,把它變成了一個「鏈節」,隨後借助一個又一個的這種「鏈節」,把它們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了一條醫學自身的發展「鏈」。並通過「醫學教育」這個「齒輪」,不斷地向前推進,可以說西醫學的發展,它的這種教育模式,是個關鍵。西醫學之所以成為當今世界第一醫療體系,可以說這個「醫學教育」是它在發展過程中的「助產士」。

  那麼中醫學有沒有自己的發展「鏈」?有沒有它的自身的「醫學教育」這個重要的「齒輪」?回答是「有」,而且內容豐富。中醫學形成、發展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為中華民族與疾病鬥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積累了豐富經驗,在西方醫學沒有傳入中國以前的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人防病治病不是全靠中醫嗎?

  在中華文化的影響、哺育下,中國人在學習各種技能時,都習慣應用中國傳統的教育方法。這種傳統的教育方法就是「師傳相承、師傅帶徒」。在中華大地上,比如手工藝、繪畫、書法、戲曲、音樂、舞蹈、武學、釀酒、烹飪等。在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見到中醫師傅帶徒弟的紀錄。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就記有扁鵲拜師學醫於長桑君,而他的弟子又有子陽、子豹等人。在《說苑》中還記有他的弟子子容、子明、子越、子游、陽儀等人。《扁鵲倉公列傳》還記有太倉公淳于意學醫於公乘陽慶與公孫光。其弟子有宋邑、高期、王禹、馮信、杜信、唐安等人。可見當時這些名醫教授學生都是用這種師承授教的教育方式實行中醫學的「醫學教育」。正因為有這種「中國式」的師徒傳承的教育方式,將對此後歷代出現的醫學流派創造了有利條件和奠定了學術基礎。當一位天資聰明而又勤奮學習的學生,遇到一位名師指點帶教,日久以後、學業有成,他不但繼承了老師的經驗與理論思想,之後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又根據自己實踐經驗,逐漸地形成了自己的理論、自己的專長。「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種有根有源的又有獨特見解的學術思想、學術流派就這樣出現在中醫學的發展史上。

  歷代這些醫學大家、學者這些研究成果都成為中醫學事業向前發展的每個「鏈節」。然後這些學者都有不同的師承傳受關係,又有不同的學術理論,出現了學術上的交流、爭鳴,形成了各家學說、學術流派。這每種學說、每種流派即成為中醫學中的醫學「經典鏈節」。歷代的醫學「經典鏈節」,把它串聯起來就形成一部完整的中醫醫學發展之「鏈」。中醫學歷經幾千年,不論是在太醫院,還是流落民間,跌宕起伏、但是始終應用符合中醫學自身發展的這個「師傳相承、師傅帶徒」的「醫學教育」這個「齒輪」運轉。不斷地推動着中醫學的傳承和向前發展,形成了一條在中華文化大背景下,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醫學發展史、醫學教育史。

  在歷史上,漢代醫家張仲景熔理論與方藥熔於一爐,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的基礎,被後世醫家推崇為醫中之聖。至宋、元時代之際,劉完素在研究《素問》、《傷寒論》的基礎上,創立了「火熱論」學說,亦被稱為河間學派。張元素在《內經》、《金匱》、《中藏經》等的啟示下,以臟腑實虛寒熱論點來分析疾病,創立了「臟腑病機學說」,亦稱易水學派。之後,李杲繼承發展了元素之學,突出獨重後天脾胃,創立了「脾胃論」,又自成補土一派。張從正私淑河間之學,但強調「病由邪生、攻邪已病」,主張用汗、吐、下三元以治病、而成攻邪一派。劉完素的三傳弟子朱丹溪,受劉氏「火熱論」的影響,同時又接受李杲「內傷論」的觀點,探討內傷雜病證治,悟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道理,認為治明虛火亢證,不僅要瀉火,還要養陰、啟開後世滋陰一派之先河、其師承授受、又形成丹溪學派。延至明末,瘟疫病流行,以吳又可為開創,葉天士、吳塘為中堅,形成溫病學派。所以說在中華醫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歷代醫學家承傳「經典」、重現實踐、師承傳受,善於創新,創立出傷寒學派等七大醫學流派。形成了醫學發展的主要脈絡、歷代每種學說、每種流派、每種學派都成為中國醫學發展史中的「經典」之「鏈節」。並且用世代相傳,師徒傳教的傳承「醫學教育」模式這個「齒輪」,幾千年來不斷地推動着中醫學的發展。

吳文豹教授,前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從事中醫臨床、醫學教學55年。曾在滬時從業西醫骨科臨床經驗達17年。在中醫骨傷、推拿、針灸及中西醫結合領域頗有造詣。對臨床、教學有獨特見解與理論學說。 

 

[责任编辑: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