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吳桐山
自2018年貿易戰始,中美逐漸走上全方位角力,甚至「脫钩」的道路。由貿易戰到技術戰、金融戰,如果不發生重大事變,美國在可見將來仍然會走在全方位遏制中國的道路上,中國人也已經有充分思想準備,過一段勇於鬥爭的苦日子。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筆者認為有幾個觀察重點。
遏制中國美須付代價
第一,美國反華損害自身利益。由美國開打貿易戰起,專家就分析說,美國對中國貨品徵稅其實也損害美國消費者利益,因為無論是繳交稅款還是轉移生產地,相關成本最終都會由消費者埋單。但相關成本說實話並不算很沉重,加上美國有通過美元霸權向全球收鑄幣稅的特權,對他們來說,這些成本感覺不大。
但隨着美國遏制中國的手段愈出愈多,他們付出的代價也會愈多。例如以技術戰手段封殺華為等中國企業,對美國半導體企業是重大打擊。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已致函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要求不要封殺中芯國際,因為這會造成每年50億美元的損失。更嚴重的是,美國這種動輒封殺的做法會令別國覺得美國產業鏈不可靠,如非必要都不要與美國打交道,這會造成長期的不利影響。
暫時來看,貿易問題中國化解得很好。根據中國海關總署9月7日發布的數據,中國8月份以美元計算的出口額同比增長9.5%,對東盟、歐盟和日本進出口增長,對美國進出口微降。在各種懲罰性關稅和政治高壓的環境下,中國8月份對美出口同比增長20%,較7月提高7.5個百分點,升至年內最高。在疫情下這個成績表超亮眼。因此特朗普也不再提什麼中國貿易順差「強姦」美國的言論了,因為現實是加關稅打不倒中國,再加都沒有用。
至於技術戰、金融戰,那就牽涉更深層次的問題。
突破核心技術封鎖
第二,中美根本制度的深層次較量。無論美國會在技術和金融問題上對中國出多重的手,中國都已經鐵了心要在這兩個問題上擺脫對美國的依賴。中科院院長白春禮日前表示,中科院未來10年會針對一些「卡脖子」的關鍵問題做一些新的部署,解決中國的核心技術困境。
其實要掌握核心技術,不是今天才有人提出。筆者讀大學的時候,中國已經有人十分擔憂微軟對電腦軟件的壟斷,中國曾研發出自主產權的電腦操作系統,當年筆者還安裝試用過,感覺不錯,但可用的軟件很少。軟件配套本來需要一段長時間,但當時中國人事事追求效益、追求快速發展,根本沒有耐心搞配套,也是因為當時國際環境較好,危機感不足吧。所以這些東西草草收場。從某程度上而言,我們要感謝特朗普的苦口良藥,讓我們警醒一個大國不可以在核心技術上依賴別國,並下定決心做事。假以時日,我相信是會有好成果的。
但國內外也有很多人對中國能突破核心技術封鎖非常不看好,對此我認為,不要低估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但毋庸置疑,到底中國的集中體制,能否在技術和金融上突破美國封鎖,這是對根本制度的深層次考驗,也是勝敗關鍵。
中國應加大開放力度
第三,誰與世界脫钩?美國一直以意識形態武器攻擊中國,高舉所謂「民主自由」的大旗,糾集一些國家圖謀孤立中國。對此中國是十分警醒的,因此必須加大開放力度、增強外交力量,廣交朋友。暫時來看,日韓、歐盟都沒有配合美國的圍堵政策,相反是美國接連退出巴黎協定、世衛,下一步甚至威脅退出世貿。究竟是中國還是美國與世界脫钩?很難說。
一場世紀疫情,令中美兩國經濟總量在2020年會前所未有地接近,亦加快了對美元儲備貨幣地位的掏空。中國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只要自身不犯錯,前景還是謹慎樂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