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地方志「粵港澳大灣區」等三大展區開展-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廣州市地方志「粵港澳大灣區」等三大展區開展

2020-09-27
来源:香港商报网
  9月25日,由廣州市地方志館傾力打造的「老城市新活力」、「粵港澳大灣區」和「灣區廣州英雄城市」三大全新展區正式向公眾開放展出,反映了廣州當前的發展歷史變革,分別詳細記錄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有關進程的點點滴滴,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進程的細節,以及2019-2020年廣州市開展紅色革命遺址大普查的最新成果,當中不少圖片和文獻首度公開和展示,相當珍貴。
 
廣州市地方志館「粵港澳大灣區」展區向市民全新開放

  三大全新展區講廣州故事展廣州形象
 
  為向世界展示全面、立體、真實的廣州形象,向世界講好「廣州故事」,提高廣州在全球經濟發展和文化交往中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廣州地方志館負有重要責任和影響作用。這次全新展區內容精彩豐富,真實反映出廣州的發展歷史變革,城市發展所取得成果。
 
  其中「老城市新活力」展區,是對廣州煥發經濟發展方面活力進程和成果的展示,分為使命·國家期許,擔當·灣區核心引擎,行動·賦能新格局三個篇章,並通過造型天花展現了廣州未來發展的規劃示意圖,通過立體圖片牆展示了「一區三城十三節點」發展情況,對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有關進程和成果進行展示。在「老城市新活力」展區,造型天花地圖清晰展出的「一區」的地理位置,相當引人注目。「一區」是指「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正中心位置。當前,廣州正是以人工智能激發廣州「老城市新活力」,示範引領粵港澳大灣區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9月初,科技部致函廣東省人民政府,支持廣州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科技部函中表示,建設試驗區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工智能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重大舉措。試驗區建設要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廣州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新路徑新機制,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以人工智能激發廣州「老城市新活力」,示範引領粵港澳大灣區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
 
美籍華人黃添先生向廣州市地方志館捐贈其收藏的珍貴郵票
 
  「粵港澳大灣區」展區,更新了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進程,以廣州都市圈的定位,展現廣州充分發展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設國際大都市。展區以「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為展現重點,展現「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包括視窗——粵港澳大灣區、廣州城市定位、一核一帶一區、廣州都市圈、「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等五個部分,還設置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影片互動查詢屏、「互聯 互補 合作 共贏」圖書自助查詢立櫃等。
 
  「灣區廣州英雄城市」展區,分四大內容:一是以戰事圖和表格的形式,展示了鴉片戰爭以來廣州的主要戰事。二是精選展示了近100年來與廣州相關的19位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三是展示了283處最新廣州市革命舊(遺)址普查成果。四是特設抗疫紀事,反映廣州抗擊新冠疫情、支援湖北等大事。
 
  此外,活動上還舉行了地方志館受贈郵品儀式。從2018 年到2019 年,美籍華人黃添兩次將3675 枚珍貴的中國早期郵品無償捐贈給廣州市地方志館。 這些郵票其中包括清代和民國的全部郵票當中的大多數,中國香港、澳門發行的第一張郵票,還有中國台灣地區備受歡迎的以弘揚中華文化為主題的郵票。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黨組書記、方志出版社社長高京齋宣讀了全國地方志先進個人表彰決定,經廣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廣東省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推薦,黃添被評為「全國社會力量參與地方志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地方志館成為廣州文化地標,引領全國建設方向
 
  據悉,廣州市地方志館於2017年5月正式開館,建築面積12629平方米,展廳面積6603平方米,位居全國方志館前列。全館現共有展品428件,現代書屋及各展區共展示圖書1.2萬冊,館藏書庫藏書12萬冊,經圖書管理系統可查詢圖書資料5萬多冊、查閱電子書2205冊、數碼化發佈2.5億字,圖片10萬餘幅,展廳多媒體設備244台(套)。新館展廳廣泛採用先進數碼化技術,在數碼化空間為參觀者開闢一個更為廣闊的市情信息天地。展廳共有多媒體屏幕138塊,其中91塊具有人機交互功能。整個展廳通過32個技術方案進行數碼化展示,「地情素模投影」「數字沙盤」「幻影成像」「名人知識問答」「互動踏吧」「廣州話問答」「萬花筒」「自助拍照」「電子簽名」「360度環幕影院」「村情查詢平台」等互動展項,引進3個智能講解機械人,5台電子書借閱機,建成「24小時智慧圖書室」「市民錄音棚」「口述史採編室」「電子評稿室」等設施。3年多來,市地方志館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逐漸成為比較有特色的廣州文化地標之一。2019年境內外來訪參觀人次超過10萬。(記者 朱樺)
[责任编辑:薛正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