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發源地:肇慶封開 以全域旅遊 展生態之魅-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粵語發源地:肇慶封開 以全域旅遊 展生態之魅

2020-09-29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訊】報道  9月28日記者隨「2020-外媒走讀肇慶」採訪團穿越北回歸線上的黑石頂自然保護區,沿着「瀟賀古道」進入嶺南文化發祥地、粵語發源地封開。封開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既有瀟賀古道的歷史沉澱,又有大美山川的自然景觀,歷史與自然的完美融合,共同交織成一幅令人流連忘返的嶺南畫卷。
 
穿越北回歸線上的黑石頂自然保護區,森林茂密,生物資源極為豐富

  穿越北回歸線上的黑石頂自然保護區
 
  採訪團在黑石頂自然保護區區生華主任等人的引領下進入保護區,保護區境內谷幽澗深,地形複雜,森林茂密,生物資源極為豐富,北回歸線橫穿整個保護區,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的綠洲”。
 
  據區生華介紹,廣東封開黑石頂省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廣東省封開縣中南部,地理坐標為23°25′——23°29′N,111°49′——111°55′E,北回歸線橫穿保護區中部向北聯通南嶺山地,西南通過彼此相連雲開山脈、六萬山脈和十萬山脈與中南半島相聯繫。海拔一般在150到700米之間,主峰黑石頂海拔927米,為保護區範圍內最高峰。
 
賀江第一灣因江水迴環360度而聞名遐邇
 
  自然保護區始建於1979年8月,總面積3264.54公頃,總蓄積量342235立方米,森林年總生長量3986立方米,覆蓋率達99.6%。為做好黑石頂自然保護區資源管護工作,實現資源保護有法可依。2008年5月,《廣東封開黑石頂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經封開縣人民政府批准實行,使廣東封開黑石頂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為廣東省率先實現「一區一法」的自然保護區之一。同時保護區內進行嚴格的森林防火管理,自保護區成立40多年來實現「零」山火發生的奇蹟。
 
大斑石一石成山,集古、美、奇、絕於一體
 
  保護區境內生長着維管束植物188科699屬2000多種,國家I級保護植物有鍾萼木、合柱金蓮木2種;II級保護植物有格木、紫荊木、海南紫荊木、大葉黑桫欏、黑桫欏、金毛狗等12種;還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封開蒲葵、封開新月蕨、封開蓮座蕨、黑石頂楊梅、封開三寶木、廣東葉下珠、封開鱗始蕨等15個新種,以及數百種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林海中棲息着231種野生動物,其中國家I級保護野生動物有蟒蛇、雲豹、豹、巨蜥、穿山甲5種;II級保護野生動物有虎紋蛙、大靈貓、小靈貓、白鷳、三線閉殼龜、 通鵟、白頭鷂等34種;發現兩棲綱動物新種有費氏劉樹蛙、封開臭蛙、封開角蟾、黑石頂角蟾;爬行綱有鱗目動物新科張氏後棱蛇,發現新鳥類白眉棕啄木鳥在黑石頂新發現;發現各類昆蟲924種,其中有封開匙同春、黑翅蝗蟲等13個新種;低等植物苔類植物13科15屬20種1亞種,蘚類植物21科44屬60種2變種,藍藻類植物9科28屬126種,大型真菌類31科70屬138種,具有十分重要的保護價值科學研究價值。
 
龍山景區有廣東小桂林美譽,以石灰岩溶岩景觀主

  全域旅遊繪就生態景觀畫廊
 
  「瀟賀古道」最早記載於秦漢,包含賀江水路和南嶺山路,由湖南永州瀟水南下經賀江進入西江。中原移民沿着它跨山越嶺,淌水踏橋進入嶺南,在賀江邊繁衍生息,孕育了廣府文化,讓朗朗粵語沿江流布。明清時期貿易興盛,賀江流域的茶葉沿着六堡河,經東安江,走賀江,入西江,達廣州後送至南洋,瀟賀古道由此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船運茶葉通道的組成部分。
 
  據肇慶市封開縣委副書記余錦興介紹,封開古稱廣信,是海陸絲綢之路的對接點,廣東、廣西因廣信而得名。悠久的歷史給封開留下光彩奪目的文化遺產和豐富獨特的旅遊資源。 現封開縣擁有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個,商周古遺址49處,古城2處,古村4個,古建築41處。
 
  封開縣旅遊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西江、賀江貫穿全境,是廣東省唯一以縣命名的國家地質公園。封開縣現有龍山景區(4A級景區) 、廣信文化園、千層峰景區、大斑石景區、勵志碧道公園、台洞濕地公園等多個景點,涵蓋了山水生態、休閒旅遊、歷史文化游等多個類型。
 
  封開因其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屢獲殊榮: 「肇慶廊道源流線路」被列入第一批省歷史文化游徑、河兒口鎮擁有「廣東省森林小鎮」稱號、大洲鎮東畔村被評為“廣東省文化和旅遊特色村」、「賀江奇景生態游」入選首批省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單。(記者余文蓮 通訊員 段建新 梁千帆)
 

 

[责任编辑:薛正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