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收藏「琪」觀:石奇含天地-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藝術】收藏「琪」觀:石奇含天地

2020-10-07
来源:香港商報副刊

  在中國,供石、賞石、詠石、畫石之風源遠流長,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國畫中,石固然是山水畫的構成之一,在花鳥和人物題材中,石頭往往也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當然還有獨立的奇石圖,充分展示了石所蘊藏的豐富文化意象和思想內涵。   文:蕭芬琪


蕭暉榮作品《蘭蕙香遠 壽石延年》,200x497cm,2020年。

  約成書於春秋中期的中國最早詩歌總集《詩經》中已錄有讚美石的詩 文。戰國《尚書·禹貢》中記載了各種礦物石種並將產於泰山的怪石列為給禹王進獻的貢品,是有史以來第一篇記載石的文章,可謂開創石文化研究之先河。漢代「山型硯」被視為山石盆景的發端。而唐代閻立本的《職貢圖》(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可見,貢品中包括了峰石和盆景,足證奇石在當時被重視和珍愛的程度。而《職貢圖》和孫位的《高逸圖》(上海博物館藏)皆被視為最早畫石作品的代表。宋代是中國古代賞石文化的鼎盛時期,皇帝的宣導下,朝野上下爭相效法,玩石成為了時尚潮流。藝壇中藏石、詠石、畫石也蔚然成風,蘇軾和米芾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其後歷代畫壇也有不少愛石名家,不乏繪石佳作傳世。


《蘭蕙香遠 壽石延年》局部。

  蕭暉榮在丈六匹巨作《蘭蕙香遠 壽石延年》上繪製的是他心中的壽石所構建的蘭園。他視奇石為萬壽無疆的永恆象徵,充滿着百折不撓的正能量。他先用細筆中鋒勾勒出石頭的形態,線條銳利健勁,疏密深淺皆有法度;再用大筆散鋒皴擦出質感,運筆嚴整酣暢,鬆緊得宜,虛實相生;後用淡墨赭石渲染,乾濕相兼,濕中求毛,枯中求潤,盡顯陰陽向背;最後用濃墨綠彩點染青苔,苔點集散有度,變化多端。一尊尊質底堅硬的奇石極富立體感和重量感,峻挺兀岸,參差錯落,玲瓏剔透,奇石的姿、韻之美表露無遺,既傳達了壽石渾厚之質,又富有筆墨情致,瀰漫着別具意趣韻味的藝術感染力。

  堅峻的壽石厚而華滋,波折靈活,層次豐富,相互顧盼,掩映多姿,層層疊疊,搭建成了結構穩重、布局新奇的園林,涓涓流水四通八達,氣韻靈動,渾然天成,展現出一片蘊藉清幽、格調高致的怡人天地,傾注了作者自身對石的獨特理解及其淵博的文化內涵。


作者蕭芬琪,中國美協會員、美術理論家、畫家、香港大學文學院藝術學系哲學博士,為廣東省嶺東美術館總館長、《嶺東》雜誌社社長兼主編、中國藝苑研究學會副主席、海外中國美術家協會秘書長、香港美協創會秘書長等。

[责任编辑: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