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面積從19萬平方米增至62萬平方米,年產值從10億元增加到120億元……通過「工改工」城市更新項目,位於深圳市龍華區的英泰工業區,成為既有「顏值」擔當、又有倍增「身價」的高端城市綜合片區。
2016年開始,深圳在全市範圍啟動國土空間提質增效十大專項行動,以存量土地開發利用為重點,持續推進國土空間提質增效,4年來共盤活存量土地約80平方公里。如今,一批城市更新項目正在改變着深圳「無地可用」的局面。
過去40年,深圳從默默無聞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擁有2000萬人口的現代化國際都市,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史上的奇蹟。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深圳面臨「成長的煩惱」,遭遇了土地空間、生態環境、能源資源、人口等「四個難以為繼」。
在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中,深圳土地面積最小,不到2000平方公里,但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人,人口密度大於北上廣。與此同時,根據深圳基本生態控制線的管理規定,至2020年不少於974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不可開發。為穩定產業用地比例,保障產業空間需求,至2020年深圳工業用地佔建設用地比重不宜低於30%。
「科學規劃就是生產力。」深圳市規劃國土發展研究中心總規劃師鄒兵說,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深圳一直把工業作為立市之本、強市之基,無論是處於「三來一補」的外向型經濟時期,還是注重原始創新的內生型經濟時代,深圳城市規劃的核心思想一直沒有變,就是「保產業用地」,這也為深圳的轉型升級夯實內功。
十大專項行動開展以來,深圳全面盤活存量土地,通過土地整備、城市更新、拆除消化違建和儲備土地清理等多項工作,走出一條「規劃引領、空間保障、政策支撐、市區聯動」的新路子,實現從「項目等空間」到「空間等項目」的轉變,為高質量產業項目打下「地基」。
在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重要節點的深圳光明科學城,新的產業用地正不斷「生產」出來。今年核心區建設項目總投資超過1400億元,這裏塔吊林立、機器轟鳴,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
腦模擬與腦解析設施、合成生物研究設施、材料基因組大科學裝置平台……規劃總面積達99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學城,建成後將成為世界大科學裝置、國際科研人才集聚的重要區域。
近期,致力打造國家實驗室「預備隊」的深圳灣實驗室,正式落地光明科學城。「我們主要開展生命信息、生物醫藥等方向研究。」深圳灣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說,實驗室已初步完成建設規劃制定、科技支撐平台建設等工作,目前已組建49支科研團隊,今年針對新冠肺炎開展聯合攻關,在核酸測序、抗體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從養牛場到未來的科技『牛』區,光明區正在發生巨變。」光明區委書記王宏彬說,通過整合低效利用的存量土地,深圳的基礎科研佈局正迎來更廣闊的空間。
位於深圳東北部的坪山區,土地資源相對豐富,但可以成片供應的土地較少。為此,坪山區率先探索「整村統籌」土地整備模式推動連片土地供應,以「先整備後統籌」新模式推進土地高質量二次開發改革,2019年全年釋放近5平方公里的較大面積產業空間。
如今,坪山區一條僅3.6公里長的「錦繡之路」,雲集了117家生物醫藥類公司,理邦儀器、信立泰、翰宇藥業、賽諾菲巴斯德等國內外生物醫藥公司紛紛把總部或者廠區設立於此。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深圳全市有工業區約7200個,平均規模3.6公頃,平均毛容積率1.4,平均建築層數4層,近90%分佈在原特區外。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石,深圳市通過摸底已梳理出全市有潛力的低效用地約300平方公里,相當於「再造」出六分之一個深圳。
「可見,深圳工業用地存在利用效率低與土地閒置的問題,還有很大的挖潛提質增效餘地。」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局長王幼鵬說,引導低效用地向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方向、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配置,可以全面提升土地的綜合承載容量和經濟產出水平。
今年9月21日,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印發了《深圳市2020年度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備計劃》,新增規劃配建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29456套。土地整備資金96.84億元主要用於「兩個百平方公里級」高品質產業空間、較大面積產業空間整備片區等。深圳正通過發揮「規劃引擎」作用,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築牢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地基」,在世界製造業產業鏈上爬坡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