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情】 苦茶不苦 古方有古-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香港人情】 苦茶不苦 古方有古

2020-10-25
来源:香港商報副刊部

 涼茶舖,曾經遍布香港街頭巷尾,既是喝涼茶、苦茶袪濕降火的地方,也是大眾茶敘之地。時代變遷,傳統涼茶舖逐漸在鬧市消失,位於深水埗的「百寶堂」是城中少有的傳統涼茶舖,第二代掌舵人姜德有每天在熱騰騰的廠房煲苦茶、製龜苓膏,堅守家業。為迎合市場,苦茶經改良後不會太苦,龜苓膏堅持以名醫開出的古方炮製。該店在區內屹立數十年,售賣的每一碗涼茶,既是降火良藥,也是街坊鄰里維繫感情的良方。

 姜德有(左)與姜嘉輝父子傳承家族涼茶事業。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醫療服務尚未普及,市民每有喉乾聲沙、牙肉腫痛,習慣到涼茶舖喝涼茶、苦茶,或吃龜苓膏袪濕降火,防治感冒。曾幾何時,鬧市大街上總可見到規模大小不一的涼茶舖。

 「百寶堂」第二代掌舵人姜德有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六、七十年代電視機及唱機未普及,不像現時般家家戶戶也有。涼茶舖就在店內擺放點唱機或電視機吸引客人。」當時涼茶舖就像今日的酒吧,是年輕人「蒲點」,是情侶約會之地,付出幾毫子喝一碗涼茶,便可坐上半天,看電視、聽音樂,談天說地。「百寶堂」創於八十年代初,經營了約40年,嚴格來說,未夠資歷稱得上「老字號」,但該店的古方龜苓膏,不但夠「古」,而且當中有段古。姜德有憶述:「七十年代末,父親(姜明瑞)本來在油麻地經營海產生意,機緣巧合下認識著名中醫伍卓琪,二人成為深交。那個年代市民較信賴中醫,有小病小痛會自行到藥材舖開中藥喝,因為經濟實惠。伍卓琪於是建議家父開設涼茶舖,父親認為中草藥是古人流傳下來的寶庫,於是答允伍醫師的建議。」

 中醫伍卓琪(右)提議姜明瑞(左)開設涼茶舖服務街坊。

 姜德有指父親一向有生意頭腦,商業觸覺敏銳,最重要是伍卓琪開出了大量涼茶藥方,以及提供了源自古代的龜苓膏秘方,加上當時涼茶舖開到成行成市,姜父才決定「半途出家」涉獵這一行業。「當時伍卓琪還介紹了資歷深厚的龜苓膏師傅到店舖工作,並手把手的教導父親製作古法龜苓膏。」名醫的古方龜苓膏由二十多種藥材製成,能治筋骨疼痛,止咳止瀉,袪濕解毒,亦因為有了這條「金牌古方」,姜家的第一間涼茶店得以在1982年於油麻地廟街開張。因姜父喜歡「百」字,又視獨門古方為「寶」,因而把涼茶舖命名為「百寶堂」,主要售賣龜苓膏、傳統苦茶廿四味,以及五花茶、酸梅湯、感冒茶等。姜家自此全力經營涼茶業,並在旺角開設分店。1988年自置過千呎的深水埗分店,前舖為門市,後舖是涼茶及龜苓膏製作工場。隨着廟街總店的老師傅退休,深水埗店還為兩家分店提供成品。姜德有坦言「百寶堂」能夠經營至今,貴人相助佔了重要因素。

 名醫護航贈古方

 牆上掛有中醫伍卓琪親撰古方龜苓膏功效的題字。

 「百寶堂」有中醫名家及老師傅護航,分店開完一間又一間,姜德有作為「太子爺」卻沒有特權,一樣要由學徒做起,最先是學做古方龜苓膏:「早上7時到工場準備工序,下午3時前要將龜苓膏做好,開始供貨。有時還要在晚上8時幫夜更的工場同事清洗廚具。起初學師時經驗不夠,做出來的龜苓膏不是過硬,就是沒有黏性,成品鬆散沒口感,為維持店舖口碑,不及格的龜苓膏一律要棄掉。在老師傅的教導下,用了多年時間慢慢磨煉,才做出質素高的龜苓膏。」姜德有為記者端來一盅龜苓膏,顏色黑漆漆的,深不見底,一如姜師傅的功力。

 苦茶喝出甜味

 坊間少見的火麻仁及「獨門」五草茶深受街坊歡迎。

  回想三、四十年前,市民稍有頭暈身熱,總愛到涼茶舖喝一碗溫熱的苦茶,回家蓋上被鋪倒頭便睡,醒來出一身汗,感冒就好了。社會進步,生活富庶,醫療診所隨處可見,苦茶需求大減。時代巨輪是輾碎舊事舊物的無情殺手,「老字號」涼茶舖就算能對抗高昂租金這一經營大敵,也難以抵擋市場的轉變,結果倒閉的倒閉﹐無人接手的只有無奈關閉。為守住家業,姜德有曾花上不少時間鑽研苦茶,除了堅持售賣火麻仁,也出售坊間少見的五草茶。火麻仁須把大麻籽炒熟後再加工處理,由於過程複雜工序繁多,一般涼茶舖已不常見。至於五草茶則是姜德有的「獨門」之作,他十多年前已經觀察到年輕人不愛喝味道太苦的苦茶,於是在袪濕茶的原有藥方上,加入蜜棗、羅漢果等,使味道變得甘甜潤喉,加上具有清熱利尿功效,推出時受不少年輕人歡迎。能在傳統苦茶上注入新意,可見姜德有是一位不會墨守成規的「舖二代」,而他的這種創新精神,也感染了兒子、店舖的第三代掌舵人姜嘉輝。

 第三代舵手

 姜嘉輝講述接手家族生意因由。

 三十出頭的姜嘉輝,5、6歲已跟着父親到廟街涼茶舖做功課,他憶述:「當時很多街坊來幫襯,喝涼茶閒話家常。賣涼茶跟其他零售業不同,涼茶的品質是好是壞,街坊喝過後回來反映才會知道。涼茶舖的信譽是靠歲月沉澱得來的,街坊的口碑非常重要。」姜嘉輝2007年投身社會另覓工作,只在空閒時才回涼茶舖幫忙。在職場馳騁數年,嘉輝的眼界開闊了,慢慢發覺家業總要有人守住,他坦言:「本店的信譽是幾十年來街坊、市民口耳相傳而累積得來的,不可以輕言放棄。」而且爺爺的堅忍信念,也是他決定接手家族生意的主因:「祖母時常提起爺爺初到香港時如何一窮二白,又如何白手興家開創了海產生意的事。之後爺爺轉行開涼茶舖,一樣能打拼出另一份家業,這股毅力讓我十分敬佩。」姜嘉輝思前想後,終在2011年決定全職幫忙父親打理涼茶舖,他認為爺爺及父親本着服務街坊的理念經營涼茶舖,只有將店舖做下去,才是傳承這份精神的最佳方法。

 老店革新 望引入電子系統助傳承

 全職投身涼茶舖工作9個年頭,姜嘉輝已經具備資格去擔當家業的新一代掌舵人,尤其是早前經歷過父親因病在家休養半年、他獨自承擔大小事務的那段艱辛時光。「兩年前父親積勞成疾要置換人工膝蓋,之後在家休養了半年,那時我按照他日常的規律去管理工場及店舖,早上7時工作到晚上11時。雖然他在家休息,但每天會來電數十次,詢問店舖各種狀況。」

 

 姜德有膝蓋曾做手術,痊癒後仍堅持親手製作龜苓膏。

 雖然飽受「追魂來電」,但亦讓姜嘉輝體會到爸爸的工作有多繁瑣:「員工下班後可以休息,但老闆卻要繼續善後,例如檢查雪櫃,因怕突然出問題,令龜苓膏和涼茶變質。」經過那半年,姜嘉輝開始體諒父親為何對他如此嚴謹。他開懷地表示,父親痊癒復工後,父子之間互相理解多了,以往當員工休息時,父親總要到工場做替工,但現在可以放心由他來頂替。姜嘉輝知道正式接手是遲早之事,他坦言涼茶舖這種老行業要繼續發展,有些經營理念必須與時代接軌。首先是工人斷層問題,他透露店內大部分都是由開業做到現在的老員工,很快就會出現退休潮。他希望能招聘年輕人入行,既為延續家業,也望能將涼茶文化傳承。他坦言:「做龜苓膏很辛苦,大清早起床,整天在煙薰火燎中工作,夏天尤其難捱,少點體力和耐性也不行。如果想引入新血,薪金必須提高,才可吸引年輕人入行。」

 怕特許經營影響質素

 姜嘉輝事事親力親為,會仔細檢查每天出品的龜苓膏。

 姜嘉輝指出另一項要改良的是龜苓膏的訂單程序:「由開業到現在都是人手下單,訂單寫好放在桌上,第二天早班的同事回來根據單據的數量製作龜苓膏。日後希望引入電子落單系統,既可取代人手下單,減少手誤,更可和其他分店聯網,即時看到分店庫存。系統亦會自動計算翌日的出貨量,有了這個系統,爸爸就可以減少工作量。」年輕人難免有抱負,例如將祖業擴充,很多行業的老字號接班人都加入了特許經營模式,擴大市場佔有率。姜嘉輝認為「百寶堂」不會選擇此一途徑,因工場的出貨量有限,而且是家族生意,擔心特許經營模式難以控製品質,影響多年的口碑及商譽。

 街坊心聲 一盅龜苓膏 連繫兩家人

 採訪當日,記者在涼茶舖逗留了兩個多小時,期間有一位陳先生來「飲涼茶」,一問之下,原來他從小在深水埗長大,陳父上世紀7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在「百寶堂」對面開設承接水電工程及售賣小型家電的店舖,在陳先生的記憶之中,這家涼茶舖遇有水電問題,姜德有都會找他父親幫忙維修。

 陳先生對記者表示:「小時候每當『熱氣』、喉痛聲沙,爸爸都會帶我過來這裏喝一碗苦茶,或吃一盅龜苓膏清熱消滯。」陳爸爸退休後,陳先生舉家搬離深水埗區,但他閒時會重返該區四處逛,也會順道來光顧,與姜氏父子閒聊兩家人的近況。陳先生稱:「吃這裏的龜苓膏三十多年了,它的味道與別不同,比其他涼茶舖少了一種苦味,而且口感結實。每次再嘗到這股味道,昔日在這條街道上有過的生活回憶,就會慢慢在腦海浮現,所以我經常會回來幫襯。」

 陳先生(白衫)是昔日街坊,幫襯「百寶堂」已三十多年,即使已搬離該區,閒時還是會回來喝涼茶。

 對深水埗區有情意結的陳先生指,近年流行活化舊區,深水埗亦做了許多活化工程及舉行過不少藝術活動,很多特色店舖或主題咖啡店在此區開業,吸引年輕人在假日前來探索。他認為在香港像「百寶堂」這種富有人情味的街坊小店舖愈來愈少,希望這間傳統涼茶舖可以繼續經營,讓年輕人藉着這些老舖,了解昔日香港的鄰里情懷。

 日常有不少老街坊光顧「百寶堂」,邊喝涼茶邊「打牙骹」。(記者:雲遜 攝:蔡啟文)

[责任编辑: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