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法國斬首事件反思言論自由-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國際視野】法國斬首事件反思言論自由

2020-10-26
来源:香港商报

 言論自由是否無限?高舉自由、平等、博愛的法國,近日也因自由之名而釀成流血事件──有當地教師疑於教授「言論自由」時,展示一幅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赤裸伏地並露出畫有星星的臀部的漫畫,兩星期後,該名教師被人光天化日下當街斬首,遭警員擊斃的疑兇事前在網上寫道:「我處決了你一條膽敢不敬穆罕默德來自地獄的狗。」

 必須強調,殺人行為肯定是不應該的。但是,污衊別人的宗教,又是否言論自由的一部分?在法國,相關爭議便沒完沒了。5年前,常常諷刺伊斯蘭教及穆罕默德的《查理周刊》,便曾遭遇恐怖襲擊導致12人死亡;最近,《查理周刊》委託的民調顯示,仍有近六成受訪者支持該刊,但亦有近半人理解穆斯林為何對漫畫不滿。至今,該刊依然故我,事後便曾刊登一幅諷刺戴頭巾的穆斯林是猴子的漫畫。

 言論自由有紅線

 在不少人心中,言論自由彷彿是絕對的。可是,世界各地普遍將誹謗他人列為罪行,另外煽動他人犯罪的言論亦然;近年,隨着互聯網的言論「無王管」問題日趨嚴重,仇恨言論(hate speech)也開始遭人關注,不少聲音均要求加強監管,惟好大程度仍由網絡機構自行監管,只得新加坡率先訂下「假新聞法」針對fake news。凡此種種,可見言論自由面前實有一條條紅線。

 始終,自由、平等、博愛,三者應該是平衡、並存的,惟近年世人卻僅僅高舉前兩者。歸根究底,博愛才是一切根本。同一道理,從性別到種族的平權,也旨在促進互相愛護、互相尊重的和諧大同。沒有愛的自由與平等,以至只有恨的自由與平等,肯定會助長包括針對指定群體的罪行。今次法國的斬首事件,肇因正是穆斯林感覺不到愛,反之只感到有人假借自由之名來侮辱別人,而這種侮辱亦不平等地針對伊斯蘭教。

 言論自由的紅線,應否擴至禁止褻瀆神明與宗教?除法律外,文化素養實也十分重要;最關鍵的,是令當地少數社群感覺到受尊重、並感覺到愛。基於歷史因素,曾於全球各地殖民的法國,國民組成便混雜了不同民族、不同膚色、不同宗教者。民主雖強調多數服從少數,惟少數權益亦應受到尊重,否則就是多數人的暴政;事實上,法國不少穆斯林便正感受到多數人的暴政欺壓。

 少數權益應受到尊重

 斬首事件之後,法國社會議論紛紛,多數法國人傾向支持教師本屬無可厚非,畢竟殺人肯定不對,惟主流意見依然不去反思濫用言論自由之弊、不去正視少數群體的負面感受,於此基礎上,兩者矛盾恐怕注定無法化解,更遑論任何立法保障少數權益的工作能夠獲得民主票箱的支持。非常遺憾,日前兩名穆斯林便在艾菲爾鐵塔與兩名白人婦女爭執時,居然遭暴力對待慘被刺傷,其間還被辱罵為「骯髒的阿拉伯人」。可見,法國當地仍普遍存在歧視穆斯林問題,斬首慘案並無令情況改善,反而令兩者隔閡擴闊,並觸發更多仇恨與暴力事件。

 展望未來,不排除有人繼續濫用自由,不平等、不博愛的惡言惡行料難在法國絕跡。要打破困局,除了需要智慧,絕對更需要愛。(李明生)

[责任编辑:徐麒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