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政議政】香港資本市場發展的啟示-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评论 > 商报评论

【參政議政】香港資本市場發展的啟示

2020-10-27
来源:香港商报

 萬眾矚目的螞蟻集團終於將在近日正式登陸香港資本市場,成為香港歷史上最大的IPO,也成為香港投資者的狂歡。作為香港和上海兩地同步上市的全球最大獨角獸,螞蟻集團還是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IPO。這個奇跡不是發生在美國的華爾街,而是發生在中國及香港特區兩個資本市場,我們與有榮焉。

 回歸以來,香港資本市場借助「一國兩制」的東風,迅速發展壯大,證券市場多年名列全球IPO前茅,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提升立下汗馬功勞。香港資本市場的成就,是香港的一面旗幟,在當前整體經濟不進卻退的情況下,香港資本市場很多經驗值得各方思考和借鑑。

 大膽改革提升競爭力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香港資本市場跟隨全球經濟及科技發展,不因循守舊,以創新思路與時俱進,大膽改革體制機制,提升了自身競爭力。

 2013年,阿里巴巴赴港尋求集團整體上市,但是因為阿里合夥人制度的股權和投票權雙層架構、即同股不同權的形式不符合港交所上市規則,在經過一年多的拉鋸戰後,阿里抽身而退,離開香港轉身投入紐約市場。

 在痛失阿里上市後,港交所經過4年努力,終於在2018年做出了重要的上市改革。這是香港資本市場25年來最大的變革。更加包容的上市規則令三類公司得以在香港上市,包括「同股不同權」、第二地上市以及未贏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這一重大改革正在令香港資本市場成為孕育創新公司的搖籃。香港經濟轉型,在資本市場上「率先實現」了。

 從當年阿里在香港遭遇「滑鐵盧」,到今天螞蟻集團上市,說香港成為中國新經濟公司國際融資及投資的橋頭堡絲毫不為過。新經濟板塊如今已經佔到香港中資股的60%以上。今年雖有疫情爆發,但香港資本市場下半年卻格外火爆,創新企業香港上市達到高潮。包括一批知名生物醫藥,以及二次上市的京東、網易等,今年香港整體融資規模中,新經濟企業融資額佔據約80%。隨着騰訊、阿里、螞蟻三大互聯網巨頭齊聚香港,以及內地龐大的新經濟獨角獸隊伍不斷來港,香港交易所成為亞洲版的納斯達克不是沒有希望。

 以國家所需貢獻香港所長

 第二重經驗是看準世界大勢和國家發展趨勢,眼光「向內看」,以國家所需貢獻香港所長,夯實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早在香港回歸前的幾年,香港資本市場上本土大型公司幾乎都已上市,香港股市後繼乏力的問題凸顯。當時有遠見的交易所負責人就開始北望神州,認為香港股市不能做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內地市場是香港金融界最應該關注的目標。為此,青島啤酒等開始在香港資本市場試水。回歸後,內地企業更是借助「一國兩制」的優勢紛紛來港上市,通過香港金融平台獲取發展資金。到今天,中資佔港股市值比例突破七成,中資股在恒指的權重也達到逾「半壁江山」。

 香港不僅是融資平台,也成為各方投資的橋樑。2014年11月,滬港通及深港通開通,這為香港投資者帶來更多投資內地的機會,享受到國家發展的紅利;也令內地資金南下,活躍香港證券市場,增加了港股交易的流動性。今年以來,港股的日均成交金額升至1160多億港元,較2019年的869.6億港元,顯着增加約34%,更是2013年日均622.37億元的1.8倍。

 業內人士分析,未來3至5年平均每年流入港股的內地資金可能達到2000億至4000億港元。而且,隨着美國的打壓,愈來愈多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會選擇赴港二次上市,這意味着香港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國際資本市場的戰略地位無可取代。

 發展是硬道理

 這些年香港政治爭拗不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傷害很大。一些產業如旅遊零售等服務業,深受其害。而香港資本市場遵循規律,以專業論事,發展為目標,避免政治爭拗,成就一段輝煌。這也是給香港社會的重要啟示。

 中資成分不斷增加,聽不見要保持證券市場「本土化」的抗議;滬港通及深港通開通,看不見要阻擋「融合」的遊行;內地的精英任港交所行政總裁,打破香港當地人擔任港交所總裁的慣例,也沒有今天港大選校長、副校長那樣,要求「政治審查」。即使是修改「同股同權」制度,有證券業工會人士摔碗、靜坐,也得不到香港各方支持。相反,每當重磅中資企業上市,都成為香港資本市場的盛宴、投資者的狂歡。

 發展是硬道理,這是香港資本市場講述的真實故事。故事核心邏輯是:金融業是香港的支柱產業,但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穩固毫無疑義需要香港與內地合力。融入國家發展,香港才有希望,這並不是一句口號,也並不僅僅適用於金融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 葉建明)

[责任编辑:徐麒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