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經濟,香港亦受拖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31日表示,本港經濟正在谷底整固,他對未來經濟前景保持審慎,希望能加快重啟經濟速度。他指出,本港經濟主要依賴的「三頭馬車」之中,進出口貿易、本地消費已有大幅改善,如果內地疫情繼續受控,經濟增長達到預期的7%至8%,香港必定可從中受惠。他又提到,一旦香港與歐美的貿易出現障礙,必須緊靠內地經濟的發展,同時亦要緊扣國家的內循環、經濟戰略,而粵港澳大灣區將是切入點。
經濟谷底整固疫情關鍵
據政府統計處3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預料本港第三季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實質下跌3.4%,跌幅比第2季顯著收窄5.6%,按季上升3%,結束連續五個季度的跌勢。陳茂波31日接受商台節目《政經星期六》訪問時形容,本港經濟正在谷底整固,惟未來的情況仍取決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
陳茂波指出,本港經濟主要依賴「三頭馬車」,其中進出口貿易及本地消費都有大幅改善,第三季的出口貿易按季增長9%,若果內地疫情繼續受控,明年經濟增長能夠達到預期的7%至8%,香港必定受惠。他續說,本地消費情緒亦有好轉,近日與零售餐飲相關的社交距離措施進一步放寬,相信對飲食業生意有幫助,至於零售業就視乎大圍經濟,目前屬審慎樂觀,而酒店住宿服務的失業率在9月亦有大幅改善。
科研成果實體化可為
陳茂波認為,本港若能盡快與內地通關,加入內地「內循環」,相信對香港經濟有大的助力。他進一步指出,香港屬全開放型細小經濟體,如果香港與歐美的貿易出現障礙,很自然要緊靠內地經濟發展,尤其是內地是唯一在疫情恢復最快,而且有正增長,增長速度亦比較快:「由這個角度看,扣入內循環,令我們受惠內循環發展很重要。」他說,香港必須扣入中國的經濟戰略,而粵港澳大灣區是切入點。
陳茂波提及,五中全會的公報顯示未來國家重視創科自主自強。他認為本港有一定優勢,包括醫學、人工智能科研等方面,若果可以夥拍香港周邊的大灣區城市如深圳、東莞等,可以有所作為,並將科研成果實體化。
負資產不構成系統性風險
對於本港第三季負資產個案增至199宗,增幅接近六成,陳茂波認為並不構成系統性風險。他指出,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本港負資產一度高達10萬宗,而現時樓價比起去年5月的高峰期,只是略低3%。
美國總統選舉即將舉行。對此,陳茂波坦言,無論是哪一個候選人當選,都不會改變對華政策的大方向,料美國將聯同盟友繼續壓制中國的發展,因此本港面對外圍不利環境及因素的情況將會持續。他同時指出,香港對外也要繼續開拓東盟、亞洲市場等。(記者 戴合聲)
紓困須「組合拳」非「一招了」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政府會否推出紓困措施備受市民關注。財政司司長陳茂波31日表示,今個財政年度預計綜合赤字逾3000億元,他不認為庫房會出現結構性赤字,但政府在開支上需要「應使則使」。因應第二輪保就業計劃即將結束,他重申政府目前無意延續保就業計劃,因為現時最重要是重啟經濟。此外,政府早前推出通脹掛鈎債券(iBond),陳茂波形容反應不俗,相信年底前會推出銀色債券,屆時的最低息率會較前者高。
陳茂波31日在商台節目《政經星期六》中指出,政府不會推出第三輪保就業計劃。他指出,不同國際組織均認為,在疫情爆發初期,政府應全面、大力推出不同措施;但當疫情受控、重啟經濟之時,政府紓緩措施要有針對性,否則會構成浪費。他強調政府在制訂穩定經濟、幫助市民的措施時,不能夠「一招了」,而要用「組合拳」形式,形容當局是審慎行事。
對於有聲音要求政府再度派錢,陳茂波指出,政府已推出了兩輪防疫抗疫基金、預計今個財政年度綜合赤字達超過3000億元。當被問及《財政預算案》會否縮減「派糖措施」,他回應稱,現時討論此議題仍言之尚早,但相信這是其中一個需要考慮的方向。
庫房未現結構性赤字
對於坊間擔心政府庫房出現結構性赤字,陳茂波表示不認同。他說,政府在開支上會更審慎,但基建不會因此而停止。他說:「開支不可隨便增加,同時要想想如何利用現有資源重新配置,甚至從先後緩急調整。不應在現時的環境,輕易削減政府公共工程投入。」他解釋道,當經濟出現衰退,私人投資會減少,而政府在這方面增加開支,一方面可支撐經濟,另一方面則是支撐就業。
陳茂波強調,政府需「應使則使」,惟他亦承認未來政府收入將會減少,當中包括賣地收入。他說,若本港疫情反覆,經濟復蘇將需要一段時間,屆時社會需要獲得的幫助會更多,需求亦會加大。他明言現時政府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重啟經濟。
擬年底前推新一批銀色債券
此外,政府早前推出的通脹掛鈎債券(iBond),下星期將截止認購,陳茂波形容反應不錯,而在完成iBond後,政府考慮在年底前推出新一批銀色債券,根據以往經驗,相關債券的最低息率會較iBond略高。他說,贊成政府發行債券作投資,包括交通基建等,因為會有較派發利息有更好的收入,但他不贊成將債券用作籌錢,或用作支持經常性開支。他直言這樣做會失去財政紀律,甚至動搖市場對貨幣的信心。他坦言,擔心政府在赤字後發行債券,會導致「亂使錢」的情況。(記者 戴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