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13個項目集聚 穗黃埔構建院地合作高地-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中科院13個項目集聚 穗黃埔構建院地合作高地

2020-11-23
来源:香港商报网
    11月21日至22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一行到廣州市黃埔區考察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廣納院」)、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生物島實驗室,調研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的進展。目前,黃埔區已集聚中科院2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10個高水平創新平台,1個成果轉化母基金,總共13個重大項目。國家納米中心、空天院、微電子所、自動化所、長春應化所、瀋陽金屬所等8家中科院直屬單位均在該區設立了研究院,形成「院地合作」的新高地。
 
黃埔實驗室園區是黃埔區與中科院合作項目啟動集聚區。

    院地合作項目落子「黃埔實驗室」
 
    當天考察的黃埔實驗室園區,是黃埔區與中科院合作項目啟動集聚區。目前,落戶黃埔的中科院項目前期先進入該園區籌建。未來,各共建研究院總部項目將集中入駐位於黃埔港的院地合作總部園區,其中廣納院、空天院、腐蝕科學研究院現已啟動總部建設。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黃埔先進材料研究院。
 
    當天考察的廣納院,是在中國科學院和廣東省政府簽署的《「十三五」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框架下,由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和黃埔區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廣納院聚焦技術創新鏈4-6級,從事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轉移轉化工作,包括納米生物安全中心、理性設計平台、精準製造平台、納米檢測平台、應用評價平台等重大基礎設施,填補基礎研究和技術應用之間的鴻溝。
 
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總部建設效果圖。
 
    此外,位於中新廣州知識城核心區的「中國納米谷」,規劃建設用地1.1平方公里,按照「一區四園」模式分時期開闢建設,包括納米智能技術科技園、納米生命與健康技術科技園、納米創新能源與環境科技園、納米超級複合材料科技園四大園區,聚集、服務全國納米科技科研機構和企業。其中,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廣納院院長趙宇亮牽頭組建的「納米生物安全中心」,包括醫療衛生防護納米技術研發平台、新型病毒檢診治納米技術研發平台、納米生物技術與納米機械人研發平台等,形成集納米生物安全—疫情防檢治為一體的「一中心三平台」布局。成立一年時間,廣納院研發人員從最初4人已經發展到220多人,五大院士團隊加盟廣納院共同開展最新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已有21個科技項目落地。未來,廣納院將形成千人以上的國際化高水平研發隊伍,專門服務納米科技成果轉化。

    三個行動貢獻「黃埔科創力量」
 
    2019年以來,黃埔區與中科院合作共建項目密集落地,從資金、土地、人才服務等3個方面給予了全方位的保障。目前,該區正全面實施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行動、實施核心技術攻關行動、實施科技成果轉化行動,通過三個行動作為載體,將與中科院的合作落到實處,在國家科技創新領域貢獻「黃埔力量」——以推進中科院的創新合作為牽引,重點布局國家大科學裝置、重要科研機構和前沿科學交叉研究平台。
 
    包括:依託中科院微電子所與該區共建的大灣區集成電路與系統應用研究院,爭取創建國家實驗室廣州基地;依託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和生物島實驗室,建設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依託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建設的航空輪胎動力學大科學裝置,爭取納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以中科院各院所為核心力量,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攻關。設立中科院科技服務網絡計劃(簡稱「STS計劃」)黃埔專項,充分發揮區內科技型企業眾多、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優勢,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關鍵技術問題,支持中國科學院相關機構在區內集聚發展,在生命科學、集成電路、新材料等重點領域,推動一批關鍵共性、前沿引領和顛覆性技術取得新突破,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
 
    針對基礎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轉化、市場應用「最後一公里」有機銜接問題,黃埔區以攻克核心關鍵技術、吸納高端創新資源為主要目標,全面加強與國內外一流大學合作,按照新型研發機構機制建設高水平創新研究院,積極打通產學研創新鏈、價值鏈。
 
    除了與8家中科院直屬單位建立了大灣區研究院,黃埔區還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多所國內外名校分別共建了研究院。目前,全區共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台超過30家,集聚各類高端研發機構超過1000家。僅2019年以來,全省認定的高水平創新研究院,有2/3落戶該區。
 
    記者了解到,黃埔區今年財政科技投入超過100億元,「十四五」時期在每年100億元的基礎上還將持續增長,對企業承擔國家、省、市重大科技項目予以配套支持,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強化對企業研發環節的資金支持和稅收優惠。預計到2025年,該區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例將超過6%。(記者 朱樺 通訊員 鍾飛興 張成 范敏玲)
 
 
[责任编辑:郭昕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