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創意媒體展現藝術機器-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城大創意媒體展現藝術機器

2020-11-23
来源:香港商報網

 機器、藝術和人類關係常常是媒體藝術的研究重點,特別是在當代的藝術創作中,不同的機械裝置為表達藝術家的獨特思考增光添彩。由現任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院長兼電影及媒體藝術講座教授艾朗宏及前任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院長和現任楊建文講座教授邵志飛聯合策展的《藝術機器·過去/現在》昨日舉行傳媒導覽,將在2020年11月24日至2021年2月21日於城大般哥展覽館展出。展覽從現代主義和大眾傳統出發,系統地闡述藝術媒體的歷史,展現藝術與科技之間的對立融合。

 黃炳培 (又一山人)的影像作品《回到未來 / 太極》。

 是次展出的34件作品分為四大主題:動能雕塑及魯布-戈德堡機器 (Kinetic Sculpture and Rube Goldberg Machines);電腦裝置藝術( Computer Installation Art);電腦圖像與動畫( Computer Graphics And Animation);聲音藝術 (Sound Art)。同時,展覽作品亦梳理歷史時間線,展現不同科技時代的機械裝置對藝術家思維和創作的有形塑造。

 人與機器 對立 or 融合?

 進入展覽館,首先看到的即是默片《摩登時代》(1936)里穿梭在巨型齒輪中的卓別林,暗示着機器革命對人類生活和思維方式的革新;1920年由拉烏爾·豪斯曼 (Raoul Hausmann) 創作的《拉特林在家》,運用拼貼手段顛覆傳統藝術觀念,展現當時的政治隱喻。隨着科技進步和時代發展,人與機器的關係逐漸從對立走向融合。值得注意的是,機器藝術強調人與藝術作品的互動 (interactive),比如VR作品《Hong Kong Escape Views; Panoptical Memories》(Maurice Benayoun, 2020)需要觀者佩戴眼鏡,親自環視各個場景,以投射在大屏幕上;又如AR作品《Safe House》(Jeffrey Shaw and Sarah Kenderdine, 2020),需要觀者使用平板電腦解鎖櫃門,這件作品展現出新冠肺炎下強制隔離的現實情況。艾朗宏希望大家更多地與裝置作品互動,將生活體驗融入藝術思考中。

 邵志飛教授創作、能夠讓公眾控制球體擺動的金屬球體裝置《The Spatial Pendulum》。

 藝術與機器 對立 or 融合?

 艾朗宏介紹道,科技並非藝術創作的絆腳石,而是成就其誕生的條件。隨着電腦等新科技的廣泛普及,藝術創作擁有了更加豐富的物料和符號形式,創作背後的意圖是藝術的體現。例如沉浸式視聽裝置《Pika! Ppeonjjeog, Pika! Ppeonjjeog / Ppiikkaa!! PPppeeoonnjjjjeeoogg》(池城良,2015-16)參照了日語和韓語中常見的擬聲詞,描述或形容不能直接聽見的主觀感受和體驗,其中的聲音由虛擬流行偶像初音未來演唱,影像投影和漸強漸快的聲音讓觀者陷入強迫性重複的微觀宇宙中。

 艾朗宏(右四)、邵志飛(左五)聯合策展的《藝術機器 過去/現在》11月24日至次年2月21日於城大般哥展覽館展出。

 般哥展覽館總監范懿莎博士表示,般哥展覽館很榮幸能夠向大眾展示這34件機器藝術作品。展覽館希望觀眾除了認識這些藝術成果外,亦能從中獲得啟發,思考和欣賞科技在現代藝術中扮演的角色,展覽同時有助觀眾洞察藝術未來發展方向。

*[特別公告] 鑑於目前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的情況,般哥展覽館將延遲重新開放直至另行通知。請繼續關注展覽館的網頁和社交媒體以獲取最新資訊。詳情請查看:https://www.cityu.edu.hk/bg/zh-hk。​(記者呂明霞)

[责任编辑: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