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調研】憧憬疫苗面世經濟回暖 金屬資源股看俏-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财经 > 内地

【行業調研】憧憬疫苗面世經濟回暖 金屬資源股看俏

2020-12-10
来源:香港商報網

 市場憧憬新冠肺炎疫苗面世帶動經濟復蘇,加上內地疫後的經濟數據理想,都令投資者對經濟前景風向預測轉變,帶動大宗商品價格向上。7月以來內地多種基本金屬價格保持高位運行,部分甚至高於疫情前水平,金屬資源股獲資金青睞,板塊強勢值得投資者入市部署。

 大宗商品價格一般對經濟周期敏感,受惠於經濟復蘇預期,大宗商品價格大漲。以基本金屬為例,憧憬疫苗面世令經濟活動恢復正常,加上美元今年來持續弱勢,以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簽訂等多個因素,都利好金屬資源價格,多種基本金屬如銅、鋅、鉑等價格急升。今年3月至11月期間,彭博商品現貨指數已上漲近43%。

 內地經濟復蘇支持金屬價格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金屬消費國,內地疫情明顯受控,疫後經濟加快復蘇,進一步支持基本金屬價格上升勢頭。內地11月官方制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升至52.1,連續9個月處於擴張水平,並創逾3年新高。反映中小企狀況的財新制造業PMI,11月升至54.9,創10年高位。另外,10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年增長6.9%勝預期,反映疫後經濟持續加速。

 市場人士分析表示,PMI等數據顯示內地制造業活力進一步增強,工業產業鏈需求回升加快,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金屬消費國,中國制造業的持續復蘇,將為有色金屬價格提供有效支撐。

 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最新數據,7月以來,銅、鋁、鉛、鋅基本金屬價格保持高位運行,超過疫情前水平。踏入第四季度,協會預計,多種有色金屬料繼續保持平穩增長。

 高盛料銅牛市已展開

 作為全球最大的銅消費國,中國的消費量佔全球一半。銅在工業生產的應用十分廣泛,從制造業到建築業都用得到,因此銅價表現是傳統經濟的寒暑表。內地經濟加快復蘇,加大基建又是未來5年的國策,意味對銅的需求將持續增加。

 銅價在今年3月見底後強勢反彈,至今已累升逾75%。倫敦金屬交易所(LME)3個月期銅價格,7月至10月保持連月高位運行後,至11月急漲12.82%,創近4年以來最大單月升幅;至本月初維持每噸7600美元水平,創2013年以來7年新高。

 高盛認為,銅的「牛市」已經全面展開,預期未來12個月銅價可漲到每噸9500美元,至2022年上半年更可漲到10170美元,突破2011年的歷史新高。

 江西銅可待股價回落吸納

 講到受惠銅價上漲的股份,可留意江西銅(358)及紫金礦業(2899)。其中,江西銅是內地最大的銅生產商,同時生產黃金及銀。高盛看好銅價後市升勢,並預期精銅市場供需缺口加大。該行認為江西銅可受惠,將其評級升至「買入」,目標價由8.5元升至11.3元。

 不過,江西銅目前股價已超越高盛的目標價,投資者可等適度調整後,在11.5元水平吸納,中長線有機會突破2018年初的高位13元。

 紫金礦業雖然名字中只有「金」,但銅業務實際佔公司收入有一定份量。集團2019年業績顯示,銅業務收入佔整體收入19%,銅業務的毛利佔整體毛利35%,是內地銅資源儲量及產量最大的企業之一。集團更計劃加大銅產量,當作銅股看待也合理。

 中金公司發表研究報告,上調紫金礦業目標價至8元,維持「跑贏行業」評級。中金指出,集團有幾個核心項目正穩定推進,包括剛果卡庫拉項目,以及塞爾維亞項目,預計兩個項目明年可增加最多15萬噸的銅產量。

 瑞信報告指出,因卡庫拉和塞爾維亞礦場的新增產量,紫金礦業計劃在2023年將銅產量翻倍,此外,寬鬆貨幣政策對黃金價格上漲提供支持,有利於紫金的黃金開採業務,將紫金目標價由7.1元上調至10元,維持「跑贏大市」評級。

 鋼鐵股可吼馬鋼

 近期鐵礦石價格升勢也見淩厲,主要受強勁需求推動。大連鐵礦石價格今年以來累漲34%,11月份單月上漲15.3%,創今年5月以來最大單月升幅。

 分析指出,鐵礦石價格上漲,主要受惠內地制造業數據向好,加大了鋼鐵生產商購買煉鋼原材料的勢頭。工信部數據顯示,今年首10個月,內地生鐵、粗鋼、鋼材產量分別按年增長4.3%、5.5%和6.5%。

 原材料持續漲價支持鋼價上漲,也帶動鋼鐵業盈利改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顯示,今年首10個月,內地重點鋼鐵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8萬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7.2%;實現利潤1585億元人民幣,按年下跌4.5%,降幅較首9個月收窄4.9個百分點。

 高盛早前將龍頭鋼鐵股之一的馬鋼(323)的目標價,由2.4元升至2.6元,且將其評級由「中性」升至「買入」。集團首三季盈利按年增6.33%至15.57億元人民幣,值得留意的是,第三季業務明顯復蘇,單季盈利已接近上半年總和。憧憬鋼鐵需求回升,帶動集團的產品毛利率擴張,第四季乃至明年上半年,盈利或有更大增長空間。(記者 志成)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