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中醫】對「骨縫錯」、「骨移位」等中醫病名的一點看法-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 > 副刊

【漫話中醫】對「骨縫錯」、「骨移位」等中醫病名的一點看法

2020-12-22
来源:香港商報副刊

 目前,在中醫骨傷科、推拿科臨床,常常可以聽到「骨縫錯」、「半脫位」、「骨移位」等診斷名稱。根據這些診斷,擬定出各種「整復」、「復位」、「捺正」等各類整骨手法。在香港一些跌打醫師在診斷疾病時也常用「骨歪咗」、「骨移咗位」、「骨突咗出來」等名稱來診斷病痛。所以根據診斷,把骨歪了要把它「整番」、骨移咗位,要把它「復位」,骨突咗出來要把它「撳下去」。總之,以骨與關節的「移位」、「 位置不准」作為診斷,以整復「骨的位置」擬定手法。

 唐代藺道人著寫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是我國目前所見現存最早的骨傷科專著,首次將推拿手法系統地應用到骨傷治療,對正骨手法的發展起有重大影響,也可以說是正骨手法的起源。這本書中提出治療閉合性骨折的四大手法:「揣摸」、「撥伸」、「撙捺」、「捺正」。其中對揣摸有這樣的描述:「凡認損處,只要揣摸,骨頭平正不平正便可見。凡左右損處,只相度骨縫,仔細撚捺,忖度便知大概」。

 到了清代,對治療脊柱錯骨縫,《醫宗金鑒》主張先用手法鬆動筋肉,再行按脊復位手法,並配合藥物內服外敷。《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說:「當先揉筋,令其和軟;再按其骨,徐徐合縫,背膂始直。內服正骨紫金丹,再敷定痛散,以燒紅鐵器烙之,覺熱去敷藥,再貼混元膏」。主要是描寫「骨縫開錯」的理論以及整復骨錯縫的手法。「跌打損傷,瘀聚凝結,若脊筋隴起,骨縫必錯,則成傴僂之形」,這也是《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這個「骨縫開錯」理論的核心是「若脊筋隴起,骨縫必錯」,所以骨的縫錯,主要是以「脊筋隴起」來推斷的。

 但是歷史文獻沒有告訴我們,骨的移位,骨的錯縫這個結論是以解剖學角度來分析說明的。這是符合中醫學的一貫思想,「重用輕體」、「重象輕形」、「重悟輕測」的思維特徵。中醫正骨診治強調「手摸心會」,以手所觸及到的感覺來作診斷,當醫者的手摸到「脊筋隴起」,就可以認定為「骨縫必錯」。這種診斷不需要如同西醫學以解剖學角度上去研究骨的位置是否脫位。

 所以中醫和西醫,同樣說是「半脫位」、「骨移位」,可能二者所包涵的內容與意義不盡相同。西醫是用醫學科技,如X光線、CT、MRI等影像學檢查結果來定出不同的診斷病名。而中醫是憑醫者手摸心會,摸到脊筋隴起,就可以診斷為骨縫必錯,或半脫位。中醫骨傷科與西醫骨科二者在理論上、治療上各有區別,所以請不要用中醫的思維去代替西醫骨科理論,西醫骨科也不必指中醫的診斷不科學,因為二者本身就是「兩條道上跑的車,走的不是一條路」。 (文:吳文豹)


吳文豹教授,前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從事中醫臨床、醫學教學55年。曾在滬時從業西醫骨科臨床經驗達17年。在中醫骨傷、推拿、針灸及中西醫結合領域頗有造詣。對臨床、教學有獨特見解與理論學說。

[责任编辑: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