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全球金融會否「觸底反彈」?朱民在深圳開講-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直通大灣區 > 灣區動態

2021全球金融會否「觸底反彈」?朱民在深圳開講

2020-12-29
来源:香港商报网
    「2020年受疫情影響,全球金融都發生了巨大震盪和波動,更重要的是,經濟結構、政策環境都已經發生深刻變化。未來5年非常重要,可能會影響未來50年的發展。」
 
    12月2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進行了一場「金融2021: 新變局、新趨勢和新視野」報告會。此次活動由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與深圳市社會科學院聯合主辦,哈工大(深圳)深圳高質量發展與新結構研究院、哈工大(深圳)21世紀中國研究中心承辦。
 

朱民
 
    朱民指出,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美國股指劇烈震盪;各國央行紛紛降息,債券收益大幅下滑;全球貿易趨於平衡,但資本流動失衡加劇;政府赤字和債務大幅上升。為挽救頹勢,各國都祭出了史無前例的財政刺激,然而,全球債務持續上升,通貨膨脹預期低迷,全球資產關聯性和新興經濟金融風險上升。
 
    經歷了如此低迷的2020年,2021年的全球金融會否「觸底反彈」?朱民表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做出的預測是,2021年全球GDP將增長5.2%,貿易額增長8.3%。「但是我認為,這個預測有些樂觀了」,朱民說,他將2021年定義成「緩增長年」,經濟的復蘇速度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疫情發展的影響。他認為,2021年,企業破產高峰和高失業將持續,企業負債惡化,垃圾債風險上升,而各國央行入市使得金融市場將出現一些規則變化,部分地區和國家開始負利率。全球金融的結構、生態和遊戲規則,都將產生巨變,因此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
 

朱民
 
    同時,「後疫情時代」的經濟發展也呈現全新的樣態。朱民指出,經濟驅動力從疫情前的房地產、能源、傳統基建為代表的資源驅動,變為數字經濟、新基建為代表的數據驅動;社交距離從疫情前的共享經濟變為疫情後的無接觸經濟;全球價值鏈從疫情前的高度分工、全球合作,變為疫情後的自主創新。所以,與之匹配的金融也將面臨一系列「轉型」的挑戰。
 
    中國金融如何在「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道路?朱民建議,要構建和進一步完善統一、綜合、國際化的證券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支持科創和數碼化轉型;構建統一、綜合、國際化的國家債券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支持科創和數碼化轉型;加快發展商業養老保險:構建居民養老第三支柱;加快發展和完善資產管理和理財市場,為人民財產增值保值;加快金融機構全面數碼化轉型;加快落地央行主權貨幣,構建數碼化金融基礎;繼續高水平金融改革開放。
 
    「未來的金融機構一定是虛擬世界和實體經濟融合,為客戶提供一個體驗好、能夠提高效率,降低風險的綜合服務。所以金融機構一定要升級場景開發與合作能力、數據整合與分析能力、數字開發與運營能力。」 朱民強調,金融與科技的結合將成為未來金融發展的一大潮流。
 
    據介紹,朱民目前任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中英對話機制「一帶一路」金融與專業服務公使,復旦大學校董,也是世界經濟論壇董事會常務董事,彼特遜國際經濟研究院董事會董事。他於2011年7月至2016年7月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此前,他曾擔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和中國銀行副行長。他曾在世界銀行工作,並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復旦大學講授經濟學。2014年,朱民獲「中國年度經濟人物」獎,2015年獲「影響世界的華人大獎」,2016年獲「10年全球金融風雲人物」獎,2018年獲「影響中國年度學者」獎。(記者 黃鳳鳴)
 
[责任编辑:赵书琪]